【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0月24日宣佈,應大韓民國總統李在明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後,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和出席多邊峯會。全球輿論密切關注中國領導人出訪以及中國“十五五”規劃將會給世界帶來的重要影響和機遇。當天,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四中全會精神。世界多國媒體和學者認爲,世界正處於動盪之中,但中國卻在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懈努力、接續奮鬥”。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教授埃萬德羅·卡瓦略表示,“十五五”規劃將繼續爲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中國動力”,爲廣大發展中國家就如何通過戰略規劃實現自主發展提供有益借鑑。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從“十四五”到“十五五”,中國展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毅力,也揭示了“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展望未來,一個自信開放的中國,將與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推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成功並非偶然,是規劃的結果”
24日,在介紹習近平主席將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主要安排時,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習近平主席出席今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體現了中方對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將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並同有關國家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見。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努力,爲推進亞太區域合作、促進亞太經濟增長作出貢獻,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
法新社稱,24日,中國與亞太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股市上漲,顯示出人們對中國經濟以及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貿易緊張局勢將在APEC期間得到緩和的樂觀情緒。報道稱,在當天中共中央解讀四中全會精神的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回答美國記者的提問時表示,前4輪經貿磋商充分證明,中美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基礎上,完全可以找到解決彼此關切的辦法,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24日,中共中央介紹和解讀四中全會精神的新聞發佈會吸引了中外衆多媒體記者。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表示,四中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對此,外國很多政黨都羨慕我們”。
“中國的成功並非偶然,是規劃的結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24日發出這樣的感慨。報道稱,四中全會審議通過《建議》,“十五五”規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路線圖,規劃出未來中國崛起的新篇章。這體現了北京長期以來爲主導未來產業和技術所做的努力。上個五年規劃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電動汽車的繁榮,而新的五年規劃側重在人工智能等方面領先全球。報道稱,觀察家們早就注意到中國的五年規劃使其能夠實現深遠的目標。通過五年規劃,中國已使數億人擺脫貧困,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增長引擎,最近又成爲技術強國和全球綠色轉型的倡導者。五年規劃一旦制定,政府各部門、企業、科研機構、學校和其他組織都爲這一戰略“接續奮鬥”。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少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黨的二十大確定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當前世界變亂交織、動盪加劇,外部環境不確定、不穩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十五五”規劃特別突出民生和實體經濟。《建議》明確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實體經濟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是民生保障的根基。中國經濟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對國際媒體和外國專家來說,四中全會和“十五五”規劃中有關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內容是關注的焦點。
CNN引述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24日在新聞發佈會上的發言稱,《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這將催生出數個萬億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他說,《建議》還提出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
香港《南華早報》引述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在新聞發佈會上的話稱,面向未來5年,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他強調,要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
“中國誓言成爲高科技超級大國。”澳大利亞《金融評論》24日稱,中國共產黨召開四中全會,誓言加強高科技領域的自力更生,以應對國際上“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及日益加深的全球不確定性。中國發布“十五五”規劃建議,旨在通過進一步加強高科技發展來促進製造業和經濟增長。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製造業約佔中國整體經濟的1/4,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約30%。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對《聯合早報》稱,中國“十五五”規劃有兩大主線:一是通過科技自強賦能產業發展,破除美國全方位極限施壓;二是通過“投資於人”、加強社會保障等來擴大內需與消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辛鳴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如今,中國經濟發展不再是過去的那種簡單的量的增長、速度的提升,而是高質量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辛鳴說,高質量發展的“高”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來自科技發展和進步,來自新質生產力。我們要想從過去那種低水平的發展,轉向現在的速度、質量、效益綜合協調發展,就要依靠科技進步。
“開放是發展自身、造福世界的康莊大道”
“開放是發展自身、造福世界的康莊大道。”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的話稱,當前,儘管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但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他強調,2024年,中國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十四五”期間貨物和服務進口將超過15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累計爲東道國納稅3000多億美元、帶動大量就業,促進了當地工業化和現代化。高水平開放成爲對中國好、對世界好的大事業。
《巴基斯坦今日報》稱,中國新的五年規劃將推動國內增長,也爲全球發展指明方向。文章稱,中國正以戰略定力和前瞻性眼光推進現代化建設,將爲全球發展注入亟需的穩定性。
南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達科拉稱,中國不僅將作物育種等領域的先進經驗介紹到非洲,還爲非洲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人才,“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非洲農業科技發展、人才能力建設,充分表明中國致力於與非洲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十五五’規劃在全球不確定性中帶來穩定希望。”香港《南華早報》24日稱,四中全會審議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不僅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而且在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可預測性,成爲穩定全球經濟的力量源泉。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李嘉鈺 陸澤楠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