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劉棟
財聯社微信公號
據財聯社報道,根據來自23個國家87個機構的160名科學家共同撰寫併發布的《全球臨界點報告》,世界達到第一個氣候臨界點。
報告稱,隨着全球變暖突破1.5℃的臨界閾值,世界正迅速逼近一系列災難性臨界點,其中溫水珊瑚礁大規模死亡已成爲首個顯著標志。這意味着人類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氣候現實”,即地球多個關鍵系統的穩定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10月12日發佈的一份由160名國際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新報告指出,由於海水溫度急劇升高,預計全球大多數珊瑚礁將嚴重衰退。科學家們同時警告,世界也正站在其他關鍵氣候臨界點的邊緣,包括亞馬孫雨林退化、主要洋流系統崩潰和極地冰蓋消失等。
不過學界對此也存在不同聲音。有專家認爲儘管珊瑚礁確實面臨衰退,但斷言整個珊瑚礁系統已越過臨界點可能仍爲時過早。
海洋生態的關鍵支撐在崩潰
作爲全球約四分之一已知海洋物種的棲息地,珊瑚礁被認爲是最易受全球變暖影響的生態系統之一。
珊瑚與蟲黃藻形成共生關係,但在高溫壓力下,這些藻類會離開珊瑚,導致珊瑚白化並最終死亡。這不僅使生態系統失去生物多樣性,還威脅到數億依賴珊瑚礁獲取食物和旅遊收入的人羣。
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牽頭編制的第二份《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在全球變暖影響下,約十億人賴以生存的珊瑚生態系統正陷入不可逆轉的衰退。報告強調,“除非我們能儘快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恢復到較工業化前水平高1.2攝氏度以內(並最終至少恢復到1攝氏度),否則地球上將無法保留任何具有生態意義的暖水珊瑚礁。”
報告主要製作者、埃克塞特大學蒂姆·倫頓教授表示,“我們不能再將臨界點視爲未來的風險。暖水珊瑚礁大面積死亡的首個臨界點已經開始。”
2023年1月以來,全球珊瑚礁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白化事件,80多個國家超過80%的珊瑚礁受到海洋熱浪的影響。科學家表示,這場白化事件將珊瑚礁推入了“未知領域”。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卓越講席教授、氣候學家陳德亮告訴澎湃新聞,其團隊近期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證實,2023年破紀錄的海洋熱浪直接引發了全球性的大規模珊瑚白化。而珊瑚礁危機已成爲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壓力下趨於不穩定的關鍵指標。
上述研究對2023年全球海洋熱浪事件進行全面分析後發現,這場破紀錄的海洋熱浪在強度、持續時間與空間範圍上均創歷史紀錄,引發了大規模、大範圍的珊瑚白化事件,對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且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脅,指出這可能代表了海洋和大氣條件的重大轉變,並警告這些事件可能“將生態系統推向不可恢復的閾值,引發珊瑚礁崩潰”。
地球進入“危險區”
儘管形勢嚴峻,但也有一些專家教授提出了不同看法。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約翰·羅克斯特倫(Johan Rockström)對澎湃新聞表示,目前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頻率空前,嚴重影響珊瑚礁恢復能力,這應被視爲對全球的警告。
但他認爲,斷言整個珊瑚礁系統已越過臨界點爲時過早。“儘管報告措辭嚴厲,但世界上仍有一些區域擁有更具韌性的珊瑚礁物種。總體而言,熱帶地區的珊瑚礁系統正承受巨大壓力。”
對於珊瑚礁臨界的影響,羅克斯特倫指出,超過2億人依賴珊瑚礁系統爲生,包括漁業、沿海社區和旅遊業。更長遠的影響在於,珊瑚礁作爲淺海高生物多樣性系統,是許多魚類的育幼場,維繫着從淺海到深海的食物網。如果珊瑚礁系統崩潰,將被藻類主導的低生物量系統取代,其對碳循環、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尚不完全清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但風險顯著。
倫頓教授於2008年首次提出了氣候臨界點的概念,指隨着地球變暖,地球生態系統發生一系列不可逆轉的變化的閾值,一旦超過將引發不可逆轉的危險影響。
除了全球海洋珊瑚礁的崩潰,這些臨界點還包括北極永久凍土融化、大西洋關鍵海洋環流減緩、格陵蘭島和西南極洲冰蓋融化、亞馬孫雨林消失並向北方森林轉移以及西非和印度季風。
倫頓教授指出,“二十年前,我們認爲全球變暖需要升高4到5攝氏度纔會觸發臨界點,現在則認爲1到2攝氏度就足夠了。”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溫度已上升1.2攝氏度,而聯合國2024年10月的報告預測,到2100年全球變暖可能達到3.1攝氏度。
儘管如此,倫頓仍相信通過全面減排措施可以“避免最壞情況”。研究人員呼籲各國採取“積極行動”,包括推廣新技術、轉向清潔能源和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下個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將在巴西舉行,報告作者希望各國能展現出應對危機所需的“政治勇氣”。他們強調,現行政策不足以應對這些危險後果的規模,甚至往往沒有充分考慮臨界點風險。儘管富裕國家同意到2035年每年籌集3000億美元,但這仍遠低於發展中國家所說的應對氣候影響所需的1.3萬億美元。
報告強調,只有通過堅定的政策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世界才能擺脫地球系統面臨的生存危機,轉而把握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