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長在硫磺島贊二戰日軍“英勇”被批,當年這座島上發生了什麼?

3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前往硫磺島出席美日戰死者悼念儀式。在講話中,赫格塞思一句“牢記美日雙方士兵的勇敢精神”引起了爭議。

赫格塞思在講話中稱:“我們沒有忘記在硫磺島作戰的美國人和日本人的勇敢精神,這種精神將在歷史上,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以及在我們(美日)兩國的盟友關係中永垂不朽。他們的英勇永不褪色。”

美民衆怒批:緬懷只是政治作秀

對於赫格塞思紀念日軍的“勇敢”,評論區的美國網民表示強烈反對。有人曬出一張美軍戰俘被日軍折磨的照片指出,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不僅殺死了大量美國軍人,還曾散佈謠言逼迫平民在美軍登陸時自殺,壓根配不上“被紀念”。

還有美國網民怒批赫格塞思所謂“牢記美軍士兵”的說法只是政治作秀,因爲他領導下的美國國防部在廢除“多元化政策”的過程中刪減了大量美軍少數族裔士兵的事蹟。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此前報道,被美國國防部下架的圖片和紀念頁面裏,就包括一名在硫磺島戰役中立下戰功的美國原住民士兵艾拉·海耶斯。艾拉是知名照片“國旗插上硫磺島”中的一人,其事蹟還被拍入電影《父輩的旗幟》。目前其紀念頁面已被美國國防部下架。

此外,還有大量網民在評論區以日前的“羣聊泄密事件”嘲笑赫格塞思,呼籲他爲自己犯下的錯誤辭職。

80年前的硫磺島戰役發生了什麼?

1945年2月2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硫磺島折鉢山上豎起了美國國旗

由於貝里琉島的佔領過程中,美軍遇到了出乎意料的嚴重損失,因此,美軍對於以後的攻擊戰略進行了修正,決定更爲徹底地實施“越島戰略”,極力避免不必要的攻堅作戰,將“蛙跳”的幅度進一步擴展。於是,原來計劃對棉蘭老島及臺灣的登陸行動被放棄。1944年10月3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了進攻日本本土前的三個戰略目標,首先是1944年12月20日對呂宋島,其次是1945年1月20日對小笠原羣島一個以上島嶼的登陸作戰,最後則是1945年3月1日對琉球羣島一個以上的島嶼的登陸作戰。1944年10月9日,太平洋艦隊海軍陸戰隊司令官霍蘭·史密斯接到了尼米茲將軍的密電,命令他對小笠原羣島的登陸目標定爲硫磺島。

空襲日本本土的眼中釘

硫磺島位於小笠原羣島島鏈的南部,海岸線長約22公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島上很多地區爲較厚的火山岩所覆蓋。火山灰要輕於沙,不但人員難行,各種車輛更須鋪上墊板才能通過。由於美軍開始逼近,日軍在1944年5月新設第 109 師團加強防守,由陸軍中將慄林忠道爲師團長,併兼任小笠原地區集團的指揮官。下轄步兵第145聯隊、第2獨立混成旅團、戰車第26聯隊以及獨立混成第17聯隊等作戰部隊,陸軍部隊兵力爲13449人。裝備的炮火幾乎相當於日軍一個師團炮兵火力的4倍,尤其是其中巨大的火箭炮和臼炮,威力相當於大型航空炸彈,但是由於只有簡易的發射架,可以迅速從放列狀態退避到地下陣地。除了陸軍部隊以外,在島上還有海軍少將市丸利之助指揮下的第27航空戰隊以及硫磺島防備隊等力量,總計人員爲7703名。這支部隊也被置於慄林忠道的指揮下,總計兵力達到兩萬以上。

慄林上任之後立即將司令部從父島轉移到硫磺島,親自四處巡查硫磺島各處,瞭解實情,撤走居民,重新制定新的防禦規劃,並將固執地堅持殲敵於水際戰術的指揮官更替。在內陸部分聘請礦業工程師,開始建設計劃總長28公里的地下坑道,徹底貫徹在堅固的地下陣地進行長期持久戰、游擊戰的作戰方針。他向全體將士發佈自己起草的《敢鬥誓言》以及《膽兵戰鬥心得》,提倡“不消滅十個敵人就不能去死”、“就剩下我一個,也用游擊戰術讓敵人坐立不安”等,針對日軍士兵一到絕望便經常發起自殺式突擊或者乾脆自殺的情況進行作戰指導。而且,慄林用極爲務實的方針進行備戰,要求士兵用七成時間訓練、三成時間構築工事。甚至爲了在土木作業中爲了儘量節省時間,規定即便見到他也不用敬禮。

在防禦部署方面,以折鉢山爲核心構成南部陣地,由於完全在艦炮的打擊範圍之內,因此僅僅作爲牽制用。而以中部的大阪山、天山、兩個飛機場及元山地區構成硫磺島的主要防禦地帶;以永備發射點和支撐點爲骨幹構成東、西灘岸防禦陣地。有些主要工事和大型坑道掩蔽部以及天然巖洞都有網狀地下坑道相連接,通信照明設施齊備。各陣地間火力能互相支援,炮火可以控制全島及灘頭。

最猛烈的直接火力準備

1942年2月,硫磺島戰役中,第一批被捕的日軍戰俘

早在1944年10月7日,美軍已經計劃攻佔硫磺島,爲此,美軍集中了兩棲第5軍的第3、4、5海軍陸戰師,登陸部隊爲70647人,火炮168門、坦克150輛,進行運載的兩棲作戰艦艇達到485艘。進行支援的有17艘航空母艦、15艘戰列艦、8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92艘驅逐艦、32艘潛艇、11艘護航航空母艦等,參戰艦艇高達800餘艘,佔當時美軍艦艇總量的69%。飛機則有2000餘架,總兵力約11萬1308人,如果將間接支援的高速特混艦隊算入的話,全部兵力則要達到22萬以上。指揮這場戰役的最高司令官爲第五艦隊司令官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兩棲部隊的總指揮官爲聯合遠征軍司令特納中將,登陸部隊則由霍蘭·史密斯中將指揮。

這次作戰的開展時間正好處於呂宋與沖繩登陸之間,因此,即便是當時工業實力超羣的美國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各種準備工作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登陸部隊中的坦克以及火炮等支援部隊也無法完全滿足前線的需要,史密斯中將要求的十天艦炮支援最終也只能減爲3天。

在作戰開始以前,美軍首先對硫磺島進行了長達74天的連續轟炸,到了1945年2月16日,登陸艦隊到達硫磺島海域,開始對全島灘岸和縱深防禦陣地進行3天的艦炮火力準備。同時掩護掃雷艦進行外圍掃雷;水下爆破隊對海灘進行偵察和設置燈標。19日,艦隊對硫磺島發射炮彈3855萬餘發,據稱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猛烈的一次直接火力準備。隨後,美國海軍陸戰第4與第5師最初5個登陸部隊由履帶登陸車載運上陸。9時45分,一共 8 個營的突擊梯隊按原定計劃順利上陸,在這個過程中,島上沒有射來一發子彈。

到了上午10時40分,正當美軍的第三波登陸部隊完成上陸後不久,隱蔽在半地下的日軍炮兵陣地忽然一齊開火了。100毫米加農炮和120毫米榴彈炮連續不斷地射來炮彈;47毫米速射炮則將一輛輛兩棲作戰車輛打得烈火熊熊;天上不時還有一發發巨大的有翼火箭彈拖着白煙飛來,並伴隨着奇特的聲響在灘頭陣地紛紛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最險惡的戰鬥打響了。

依託於強有力的地下工事,日軍的陣地在美軍的炮擊空襲之下幾乎沒有受到損失,位於島嶼南端的折鉢山炮火觀察站在山頭被炮火削去七分之一的情況下依然完好,並不斷提供正確的炮擊方位。美軍上陸後,陸戰第5師即分兵進攻折鉢山和一號機場;陸戰第4師一部向一號機場進攻,另一部沿海岸向北發展。這一天美軍約有3萬人登上硫磺島,但是得到的灘頭陣地卻不過是寬度3.6公里,深度900米的狹窄地區,但是卻付出了戰死548名,負傷1755名的慘重代價。入夜後,日軍也並未實行大規模的夜襲,僅僅派遣了騷擾性襲擊,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減員。

日軍指揮官在突擊時自殺

3月5日,慄林中將決定縮小戰線,將司令部從島的中央轉移到了北方。3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實施了罕見的拂曉奇襲作戰,突破了日軍的陣地,最終在10日到達東海岸,成功地將日軍陣地切割。日軍在硫磺島的陣地,被分成了北部和東部兩塊。到了8日,日軍第2混成旅團千田旅團長認爲已經無法進行組織抵抗,向慄林請示希望實行決死突擊,在遭到拒絕後千田還是抗命,於9日傍晚對第4海軍陸戰師發起了自殺突擊,最後基本上全軍覆沒。

一旦機場被攻佔,美軍立即投入了對機場的修建工作,首先將南部的千鳥機場初步整修,使得觀測機可以使用,到了3月4日,第一架空襲東京受損的B-29在兩軍的炮聲中成功在島上的機場降落,進行了維修和補給。硫磺島還在沒有完全被佔領的情況下,其航空基地的機能已經開始顯現。

到了3月14日,日本的小笠原兵團的組織性抵抗已經無法實施,但是那些殘存的日軍士兵還是利用各種工事對美軍進行騷擾性襲擊,這一時期美軍的前進距離最多不過每天60米,但是付出的傷亡卻在每天120人左右。

此時,日軍殘餘的陣地被壓縮到了北部和東部的若干地下工事,日軍第26戰車聯隊的坦克也全部損失,慄林中將在3月16日發出了訣別電報,“面對數量和質量佔優的陸海空攻擊,卑職已盡全力,然現在險要盡落敵手,卑職萬分抱歉”,並燒掉了軍旗。17日,日軍大本營電令將53歲的慄林忠道晉級,使之成了日軍最爲年輕的陸軍大將。

不過,始終堅持不進行自殺性突擊的慄林,已經意識到了整個硫磺島即將陷落,他開始尋找突擊的機會。26日,他除去了領章、勳章和軍刀,率領400名左右的殘兵對美軍陸軍航空兵的營地進行夜襲,造成美軍53人死亡,119人受傷,慄林率領的日軍全部戰死。由於扯掉了軍銜章,慄林的遺體無法辨認,據稱是由於突擊時被迫擊炮彈擊傷,在附近洞穴自殺身亡。

此外,海軍少將市丸、第26戰車聯隊長、奧運會金牌得主陸軍中佐西竹一男爵都在這一階段戰死。3月21日,日軍大本營發佈硫磺島日軍“玉碎”的報告。美軍於3月26日宣佈戰役結束,然而直至4月底,殘存的幾百名日軍還在作零星抵抗和偷襲,島上發現最後的兩名日軍士兵,是在1949年的1月2日。

巨大傷亡換來的戰略意義

美國海軍陸戰隊展示着繳獲的日本國旗和武士刀

在這次硫磺島登陸作戰中,美軍最終付出了陣亡6821人,負傷21865人的巨大代價。儘管付出如此巨大的傷亡,但是硫磺島作戰的意義馬上就顯示出來。還在戰鬥過程中的3月6日,第一支P-51戰鬥機部隊就進駐硫磺島南部機場,並於不久之後執行了對B-29的護衛任務。等到全島佔領之後,經過美海軍“海蜂”工程隊卓有成效的努力,硫磺島的航空基地得到了迅速的擴大,最終硫磺島常駐的航空力量達到了P-51戰鬥機222架,P-61夜間戰鬥機24架,B-29轟炸機21架,其餘海軍陸戰隊作戰飛機12到18架。到戰爭結束時,僅僅在島上降落的B-29就達到了2400架次,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工業核心的東京進行戰略轟炸的效率。

美P-51D戰鬥機在地勤人員指揮下從硫磺島起飛

激戰過後40年,1985年的2月19日,日美雙方的老兵大約400人重新回到了硫磺島,踏上了這塊當年曾經滲透了雙方鮮血的火山灰沙上。他們一起對40年前的亡靈進行了祭奠,並相互流淚擁抱,豎起了一塊用英日兩種文字撰寫的石碑。

“我們銘記着我等曾經共同跨越生死,以勇氣和名譽而戰的往事,在硫磺島上我們將永遠銘記過去的死者,並祈禱不再重複這樣的悲劇。”

來源綜合環球時報微信公號、《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1月下《全滅日軍的15場血戰·硫磺島“絞肉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