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王冬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編者的話:歐盟委員會3月底公佈一份包含47個關鍵原材料的戰略項目清單,旨在提升歐盟對鋰、鈷、鎳及稀土等10餘種關鍵原材料的本土生產能力。有歐洲媒體稱,此舉意在強化供應鏈韌性,並聲稱中國具有優勢的關鍵金屬供應能力對歐洲形成了“風險”,期盼再現歐洲採礦業沉寂已久的繁榮場景。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是否划算?重新運轉起來的礦山是否能如預期般改變行業的格局?
德法的礦山正在重新轟鳴起來?
“歐洲的原材料獨立戰略:新的採礦熱潮?”德國IT-Boltwise新聞網近日報道稱,歐盟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以減少對世界其他地區原材料的依賴。該戰略的重點是促進歐洲境內的礦山和煉油廠的發展,特別是爲了確保鋰的供應。
歐盟委員會在3月中旬公佈的一份清單共列出電池行業、半導體、能源和國防四大工業領域的47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旨在提升歐盟對10餘種關鍵原材料的本土生產能力。這些材料涵蓋鋰、鈷、鎳礦資源及稀土,被視爲能源轉型和國防安全的核心資源。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預測,到2050年,鋰的需求將增長57倍。這一趨勢凸顯了加強歐洲內部生產和進一步擺脫進口依賴的必要性。目前,許多原材料來自中國。
法國《費加羅報》近日的一篇報道稱,據統計,全球近七成的關鍵稀土是在中國提取,超過八成在中國完成精煉;中國精煉了超過全球一半的鋰,同時在鎂、鎵、鍺和石墨的加工領域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報道稱,更加令歐洲不安的是,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在關鍵礦產和原材料方面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例如世界上開採的鈷中有超過七成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這更凸顯了歐洲在關鍵原材料供應方面的短板。報道稱,歐洲所需的鈀金屬中有40%來自俄羅斯,36%來自美國,而歐洲同美俄在貿易和安全領域近年來頻繁遭遇不穩定因素的侵襲。
歐盟委員會此次公佈的清單是歐盟2023年通過的《關鍵原材料法案》的落地舉措之一,旨在加強歐洲本土的原材料供應鏈,實現供應來源多樣化。《關鍵原材料法案》意在確保到2030年,歐洲本土戰略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和回收能力分別可滿足歐盟需求的10%、40%和25%。爲加速項目落地,歐盟將壓縮採礦許可審批週期,還計劃聯合歐洲投資銀行等機構通過公共擔保撬動私人資本,爲高成本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瑞士《新蘇黎世報》稱,如果《關鍵原材料法案》的制定者和支持者能夠如願以償,將在歐洲產業界引發19世紀後便未曾再現的情景——採礦業的繁榮。如果恢復或新建礦山和加工廠,歐洲機械工程也將受益。德國利勃海爾是繼美國卡特彼勒之後全球第二大礦用挖掘機、自卸卡車和履帶挖掘機制造商。其“採礦”部門2023年的銷售額超過14.5億歐元。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Vantage Market Research的調查,到2030 年,全球採礦設備市場每年將增長10.5%,達到3610億美元。
德國薩克森州目前已嗅到採礦熱來臨的一些跡象,已有35家公司開始勘探和開採鋰、錫、銅、銦、鋅和銀。德加合資公司Rock Tech Lithium計劃在德國勃蘭登堡州古本市建立一座鋰精煉廠。此前由於缺乏投資,該項目已經陷入停滯。然而,來自歐盟的最新政策支持有望吸引新的投資者並促進融資。有猜測稱,梅賽德斯-奔馳可能被視爲潛在投資者,該公司或許已經簽訂了成品氫氧化鋰的購買協議。
法國的稀土產業鏈近來也忙碌起來。據《費加羅報》報道,法國新興原材料回收企業卡雷斯特3月17日舉行稀土回收工廠奠基儀式。這個由法國和日本合資成立的回收稀土公司計劃在今年全面投入運營,每年可回收800噸磁體,生產超過600噸稀土氧化物,爲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等提供新的能源原材料。工廠項目預計於2027年完全投產,並與日本和跨國汽車製造集團斯泰蘭蒂斯簽有長期採購合同。法國《回聲報》稱,該工廠對於歐洲意義非凡,“除了中國外,世界其他國家沒有類似如此大規模的工廠。”
一筆不划算的買賣
“在一個世紀前,人們對於金屬的需求有鐵、銅或鉛就足夠了。今天,從電子產品到飛機,從風力渦輪機到廚房用具,更多稀有金屬成爲越來越多工業製品的必需環節。”瑞士《時報》報道稱,這些關鍵的金屬已然成爲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重要因素。華盛頓和布魯塞爾希望確保掌握這些關鍵原材料的自主供應能力,以減少對中國或俄羅斯的依賴。
《費加羅報》援引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2023年發佈的報告稱,在太陽能電池板、風能設備以及電動汽車電池等產品的關鍵原材料方面,三大頭部供應國佔據了全球總生產能力的70%,而中國在所有這些領域都佔據主導地位。這份報告認爲,當前世界能源產業正處於“新工業時代的黎明”,全球綠色和無碳技術市場潛力巨大。如果各國履行其能源和氣候承諾,預計到2030年,每年將產生約65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是目前的三倍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稱,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鏈佔據了全球大部分份額,這一情況需要引起關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梁懷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歐洲而言,重啓礦業開採是非常不划算的。首先從經濟角度來看,歐盟礦產開發重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即使在此過程中引入私人資本,政府的配套資金在礦業基礎設施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仍決定了其高昂的投入需求。而從長期來看,歐盟礦產也受到高昂生產成本的制約,是一筆無論如何都不划算的買賣。另一方面,即使從所謂的政治和安全訴求角度來看,歐盟在包括礦產在內的諸多領域都要追求“自主性”,也是不合時宜的。全球礦產領域很多不和諧因素往往就源於部分歐美國家搞價值觀外交、霸凌外交。
梁懷新表示,歐洲這一輪振興關鍵原材料供應的政策舉措,最終結果大概率不會出現其所希望的同中國等其他供應方“脫鉤斷鏈”,而是出現“多鏈條複合疊加”的態勢。導致國際礦產領域的格局“多線條化”,增加了交易成本。中國在採礦技術、礦產資源、需求端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全球礦產跨國公司也無法真正“選邊站隊”。 “從中國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一方面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確保能夠在全球礦產價值鏈中發揮自身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則需要防範西方‘安全化’策略下的風險,進一步維護海外礦產利益的安全。”梁懷新說。
稀有金屬儲備十分有限
根據歐盟委員會公佈的信息,到今年5月,每個成員國必須建立關鍵原材料的“國家勘探計劃”。地質學家將被派往歐洲各地。他們將利用鑽探、直升機探測器、無人機和衛星測量來找到未開發的原材料礦藏。德國聯邦地球科學和自然資源研究所專家維滕貝格表示,測量技術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因此很有可能找到以前未知的、同時具有經濟可行性的礦藏。
中國金屬礦業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鄭宏軍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歐盟的鋰、鈷、鎳和稀土資源的儲量十分有限。鋰資源主要分佈在葡萄牙(約6萬噸)、塞爾維亞和德國(少量鹽湖鋰),全球儲量佔比約1%;歐盟本土幾乎無鈷礦資源,芬蘭和瑞典有極少量伴生礦,佔全球儲量不足1%;芬蘭和希臘有一定鎳資源儲量,但歐盟整體佔全球儲量不到2%;瑞典的Per Geijer礦牀和丹麥格陵蘭島有稀土但開發程度低,儲量佔比不足1%。歐盟上述金屬高度依賴進口。“歐盟目前在運行的關鍵金屬(鋰、鈷、鎳、稀土)採礦活動主要集中在極少數幾個國家,整體規模有限且部分項目仍處於開發或試驗階段,其產業競爭力相比中國、南美和澳大利亞等礦業發達地區,在儲量、產量及成本方面相去甚遠。”
瑞士《新蘇黎世報》的報道分析稱,歐洲採礦業復甦的道路還存在一些阻礙。首先,歐洲採礦業過去幾十年來一直處於衰退狀態:上世紀初,歐洲佔全球採礦產量的40%左右。現在僅佔到3%左右。其次,歐洲的採礦許可證和執照的頒發也存在相當大的延遲:一些項目頒發採礦許可證可能耗時十多年。這可能會阻礙礦業公司遷往歐洲或增加對歐洲大陸採礦業的投資意願。最後,歐洲的環境和自然保護法規非常嚴格,當地居民抗議採礦業的事件時有發生。自從歐洲近年來決定優先實現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氣候目標以來,這一點變得更加困難。
“歐盟計劃到2030年,關鍵原材料每年至少10%的供應、40%的加工、25%的回收都應來自歐盟本土,且每年來自單一第三方國家的關鍵原材料不應超過消費量的65%。以歐盟採礦業的現狀而言,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可想而知。”鄭宏軍表示,且不說資源稟賦上處於劣勢,從礦山開採到冶煉加工都是對環境擾動巨大的行業,歐盟現有的環保政策、社區民意是否能支撐行業快速發展,充滿巨大不確定性。參照先例,在歐洲從開始礦牀開採到爲市場供應產品至少需要10至15年。“歐洲先前在格陵蘭島克瓦訥灣和瑞典諾拉謝爾等地發現多個稀土礦牀,但由於部分礦牀位於北極附近,環保要求導致項目開發進展不順。對於歐盟來說,復興採礦業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極其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