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李迅典】3月31日下午,以“AI引領產業投資新風向”爲主題的“AI未來論壇:創新·投資·全球化”在北京舉辦。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工智能(AI)核心產業規模已達近6000億元,並且仍在快速增長。AI投資涵蓋生成式AI、AI智能體、專有AI模型、算力基礎設施等不同領域,其中,生成式AI在文本生成、圖像生成、視頻生成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而AI智能體的商業化條件也逐漸成熟,成爲2025年的投資熱點之一。
中美歐AI投資有差異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講席教授張曉燕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全球AI投資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AI基礎設施,這是支撐AI發展的基石,包括算力芯片、高性能計算、數據中心、雲計算、量子計算等;二是AI+賦能應用,越來越多行業開始藉助AI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例如,在金融、製造、航空航天、能源等領域。
本次論壇上,金融服務科技企業投中信息首次發佈“投中2024年度中國最具創投價值城區榜單”(以下簡稱《榜單》),其中TOP10城區分別爲北京市海淀區、上海市浦東新區、深圳市南山區、深圳市寶安區、蘇州工業園區、北京市朝陽區、北京經開區、廣州市天河區、杭州高新區(濱江)、深圳市龍崗區。《榜單》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上榜城區佔比高達77%。融資熱點行業中,電子信息、醫療健康和先進製造三大領域脫穎而出,2024年前述領域新增融資事件數量佔據整體比重的72.58%。
雖然目前全球AI領域投資急速上升,但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資仍有空缺,啓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鄺子平在論壇上表示,對於AI投資,原則是深入研究,預判趨勢,快半步投資,早一步風險太大,晚一步只能錦上添花。
在談到中、美、歐在AI投資領域發展的不同時,耀途資本創始合夥人白宗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在美國一級市場,對AI產業鏈尤其是以AI智能體爲代表的AI應用側的投資佔絕對主導地位,而中國市場不同於美國,AI產業生態投資中硬件和軟件相對比較平衡,硬件領域的投資相對更符合中國資本市場鼓勵的方向,包括以算力生態爲代表的進口替代硬件底座、自動駕駛,以及具身智能爲代表的各類AI硬件和行業應用等。”
歐中企業聯合會會長、瑞士中小企業經濟學家恩裏克·施耐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歐洲強調人工智能責任制,制定了嚴格的法規(如《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和《人工智能法案》),這種方法有助於建立信任,但可能會減緩創新速度;美國專注於商業化和風險投資,創新速度迅猛,但監管較少;中國則優先發展以國家爲主導的人工智能,大力投資於用於智慧城市和製造業的人工智能。
“AI創業者最大的機會在於‘術業有專攻’”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初創企業如何吸引投資?AI創業者如何找到獨特的切入點?張曉燕認爲,AI創業者的最大機會在於“術業有專攻”,在垂直領域深耕,做更專業、更靈活的解決方案。
她補充道,當前,大型科技公司主要聚焦於通用AI平臺和廣泛的市場需求,而一些傳統行業,如農業、建築、物流、教育等,雖然面臨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的巨大需求,但並未被充分挖掘。相比之下,小型創業團隊能夠在某一細分領域做到極致,提供更敏捷、更貼近用戶需求的定製化解決方案。AI技術本質上是工具,而其價值在於如何結合具體場景進行創新應用。因此,創業者應專注於特定行業,深度理解業務痛點,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才能在市場中佔據優勢。
機遇和挑戰並存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重大成果專場發佈會上,圍繞“四個面向”發佈19項科技成果,其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成果有4項,面向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每個分類各有5項。這些成果的發佈,爲AI投資指明新方向,也爲投資者和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遇和選擇。白宗義對記者說:“投資者和創業者需要理性看待AI投資出現的泡沫化現象,行業高速發展中出現的一定的泡沫化非常正常,對創業公司來說,需要在特定的應用場景,通過差異化的數據優勢、算法以及高效交付形成較高的護城河,同時擁有全球化的出海能力。”
雖然AI未來有更多的機遇和選擇,但挑戰也同時存在,施耐德表示,首先,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必須應對圍繞數據隱私、可解釋性和偏見緩解的嚴格規則(尤其是在歐洲);其次,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成本高昂,使得初創公司難以與科技巨頭競爭;第三,對人工智能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的需求很高,但熟練的專業人士稀缺且成本高昂;最後,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湧現,脫穎而出並獲得資金支持變得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