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峯應約與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舉行視頻通話。
再過幾天,也就是4月2日,就是特朗普政府宣佈要對貿易順差經濟體加徵“對等”關稅的時間,其中,預計就有中國。
提前一週主動與中方通話,美方作何考慮?
譚主對外媒關於這場通話的報道做了提煉分析,發現不少外媒的關注點都在於中方下一步的態度和動作。
事實上,中方的態度和立場一向明確,結合瞭解到的信息,譚主總結了中方重點希望傳遞的幾大關切。
關切01
“對等”關稅
中方必將堅決反制
4月2日,特朗普政府會對一些貿易順差經濟體加徵“對等”關稅。格里爾領導的貿易代表辦公室,是具體的“操盤手”之一。
美方所謂的“對等”關稅其實是特朗普這一任期提出的主要貿易政策之一,它也體現着本屆美國政府利用“關稅”工具的新特點。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跟譚主分析:
特朗普第一任期,關稅更多作爲對華戰略競爭的工具,所以,當時的關稅政策比較單點地針對中國商品。而在這一任期,關稅已經成爲了美國政府處理國家間利益關係的通用籌碼。
目前來看,這種籌碼總體可以分爲三類:
第一,針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等特定國家的關稅;
第二,針對汽車、鋼鐵等特定行業的關稅;
第三,就是對其他全世界貿易順差國徵收的關稅,也就是所謂的“對等”關稅,徵收的對象是一些對美存在貿易順差的經濟體。
換句話說,特朗普正試圖把“關稅”織成一張橫縱交錯的“網”。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任何國家在經貿領域“佔美國的便宜”。
“佔便宜”的邏輯,是怎麼來的呢?可以看看所謂的“對等”究竟是如何計算的。
這是一套極爲複雜的系統。《華爾街日報》此前曾報道,針對每個貿易伙伴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施“對等”關稅可能需要六個月或更長時間。譚主也曾給出一個數字,據統計,需針對186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000種商品進行稅率覈算,總計涉及93萬項計算。
在這個基礎上,商品的價格、雙方的貿易額又還都是動態變化的。
不僅如此,美方所謂的“對等”,還存在着很多主觀臆測的成分。事實上,所謂的“對等”,在概念上就立不住腳。
就拿中國來說,美方稱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中國“佔了美國便宜”,所以美國要對中國加徵關稅從而“挽回損失”。但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如何造成的呢?
白明跟譚主分析:
首先,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結構。在這樣的情形下,美國同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貿易逆差,更何況是和中國這樣的製造大國。
其次,美國在貨物貿易上對中國是逆差,但在服務貿易上是順差。美方故意不談服務貿易上的順差,就是爲了渲染所謂“喫虧”的敘事。
另外,美國對中國實行出口管制,很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對華限制出口,也就是說,美國自身的政策扭曲了中美之間原本相對互補的貿易結構,中國想買美國的東西都買不了,自然會有逆差。
最後,美國企業也是可以從中國對美出口中獲益的。
而美國以這種缺乏事實依據和法理基礎的藉口爲由對華加徵關稅,其本質,是爲了打壓中國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行徑,中方進行了堅決反制。
在2月4日與3月4日的兩輪反制中,中方選取了能源、農產品等美國對華市場依賴度高的領域進行精準打擊,同期啓動非關稅反制,包括利用出口管制條例、不可靠實體清單、反壟斷法等法律工具,甚至在一天之內連發數條措施,這是2018年對美經貿摩擦開始以來都從未有過的。
中方已經屢次提到,如果美方執意損害中方利益,中方必將堅決反制。如果美國執意對華加徵更多的關稅,下一步中國會怎麼做,其實不難判斷。
關切02
美給中方貼標籤
不影響中國同世界合作共贏
在通話中,中方提到了對美國301調查的關切。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近兩週已經接連對中國成熟製程半導體,以及中國海事、物流、造船等領域舉行301調查公開聽證會。
在這些聽證會的調查文件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給中國貼上了所謂利用“非市場手段”的標籤。
而利用這樣的標籤,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和商務部長還在緊鑼密鼓籌備的一件事是,完成特朗普就職首日在行政令中指示的一項任務:
評估與中國建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立法,並提出修改意見。
這要在4月1日,也就是對華加徵“對等”關稅的前一天,給出結果。
美國炒作的所謂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是指終止中國在WTO框架下享有的正常貿易待遇,轉而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
按照美國現在對華商品加徵的關稅水平,美國事實上已經不再執行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那爲什麼還要繼續推動這項立法議程?
白明跟譚主分析,取消最惠國待遇,既是一種經濟手段,又是一種政治手段,美國是想借此作爲談判籌碼,迫使中國在關鍵問題上作出讓步。
關於最惠國待遇這件事,美國仍然指責是中國通過一些所謂的“非市場行爲”進行了不公平的競爭,從而導致了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
最惠國待遇,本質是要互利互惠,現在美國已經破壞這個最基礎的原則。
然而,美國單方面的舉動,並不會影響中國的世貿組織成員身份,更不會影響中國同其他國家深化合作、互利共贏。
可以發現,最近這段時間,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同時,中國企業拓展合作伙伴的節奏並沒有放緩。
譚主前不久提到,就在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同一天,中國貿促會帶着30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前往哈薩克斯坦,組織雙方企業簽署合作意向。
春節後短短半個月內,中國貿促會累計組織8批次企業家代表團,赴哈薩克斯坦、德國、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亞、卡塔爾、沙特、阿聯酋等國開展經貿活動。
譚主瞭解到,下一步,商務部就將組織中國企業代表團赴歐,與歐洲企業開展雙向投資和貿易合作。
這一細節就能夠說明,中國同世界的連接,只會越來越緊密。
關切03
想合作
前提是相互尊重
通話中,雙方還就共同關心的話題交換了意見。
近期,在經貿領域,美國還有一個動向——延續過去幾年對華科技遏制,計劃進一步在芯片、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對中國實施限制措施。
在投資領域,今年2月以來,美方發佈“美國第一”投資政策備忘錄,宣佈進一步收緊中美雙向投資,同時還將建立“快速通道”程序優先審批盟友投資,但明確禁止投資者在戰略領域與“外國對手”合作。
美國政府,仍抱着打壓中國的念頭與想法。就在通話前,美國又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此舉意在打壓遏制他國實體,剝奪他國發展權利,將嚴重損害相關實體合法權益,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美方此舉不利於爲雙方通過對話合作解決問題創造氛圍。
打壓之下,資本市場顯示出不一樣的溫度——越是美國打壓的領域,也越是海外投資者看好中國的方向。
摩根大通近期發佈的報告中指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回升,特別是在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等領域。
美國企業,也在用自身行動來表達這種看好。
這場通話前,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剛剛結束。這場論壇吸引了超過750位外方代表參加,其中美國企業數量最多,包括蘋果、聯邦快遞、輝瑞和嘉吉等,還有衆多歐洲公司參加了論壇。此外,還有17家跨國企業首次參會,創下歷史新高。
這個現象背後,反映着過去幾年,在美國遏制的壓力下,中國科技產業正在逐漸建立起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完整的產業生態,這也讓中國在不確定的全球大環境下,始終釋放着“確定”的信號。
論壇上,阿斯利康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提到,與中國學術機構和生物技術公司的合作至關重要。這種合作有助於加速藥品的本地研發和製造,並推動全球出口。
事實證明,打壓與遏制,不會阻擋中國產業發展的腳步。
不少美國企業,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希望的是,增加對華投資,加深對華合作。當然,這有一個大的前提:
中美關係的穩定。
今年中國商務部已經同多家美企負責人進行了會談,其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表述就是中美要爲企業營造穩定的預期。
預期,是需要共同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