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10月20日,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最新研報指出,經歷三季度的季節性調整後,中國國內銀行股正步入週期性底部,並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及明年第一季度將迎來良好的投資機會。該行強調,此輪週期觸底是中國金融體系首次在沒有大規模刺激政策干預下實現的“自然出清”,標誌着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自然觸底”:無強刺激下的健康修復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分析師團隊在10月20日發佈的報告中指出,多項經濟指標顯示,國內銀行體系的調整正接近尾聲。尤爲關鍵的是,此次觸底過程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徵——M1(狹義貨幣供應)增速的反彈以及工業企業利潤的改善,均在未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背景下實現。
“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它表明中國經濟的內部循環動能正在增強,金融體系對政策刺激的依賴度降低,更健康的‘自然週期性觸底’正在發生。”

四重利好支撐,銀行股重估在即
研報分析認爲,四大因素將共同支撐銀行股在接下來的季度展開價值重估:其一,股息派發窗口臨近。第四季度往往是上市銀行密集派發股息的時期,高股息特性對長期資金的吸引力顯著提升。
其二,利率環境企穩;市場利率趨於穩定,有助於緩解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的壓力,爲盈利能力提供支撐。
其三,政策性工具落地;約5000億元人民幣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陸續投放,將爲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並引導信貸投向特定領域,優化資產結構。
其四,政策路徑更可持續;當前的政策支持更加註重精準和可持續,避免了“大水漫灌”,爲銀行業創造了更可預測的經營環境。
投資邏輯生變:聚焦“優質銀行”
摩根士丹利同時提醒,過去那種依賴宏觀強刺激的投資邏輯已經失效。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的關注點應進行戰略性轉移。
“未來的超額收益將不再來源於板塊性的β行情,而是α機會。”分析師指出,“關鍵在於識別那些在‘自然出清’環境中,能夠憑藉更強的風險管理能力、更高效的經營模式和更優質的客戶基礎,實現盈利更早、更強勁反彈的頭部銀行。”

這意味着,資產質量過硬、盈利確定性高、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優質銀行股,將成爲下一階段市場關注的焦點。(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