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本週五,金葉國際集團以超過1.15萬倍的公開發售超額認購倍數,刷新港股歷史紀錄,成爲首隻"萬倍認購股"。這家香港本土老牌機電工程承建商以0.5港元的發行價上市,當日股價飆漲330%至2.15港元,成交額達1.3億港元。
作爲今年首支登陸香港創業板(GEM)的公司,金葉國際募資規模僅爲5000萬港元,扣除上市開支後淨額僅3130萬港元,其公開發售份額僅佔10%,對應散戶可認購金額僅500萬港元,一手中籤率低至0.5%。這種稀缺性與市場打新熱情形成強烈共振,造就了驚人的認購倍數。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萬倍認購是在監管去槓桿後的健康增長,2025年3月香港證監會終結"百倍槓桿打新"後,超購不再依賴資金撬動,而是源於產業價值認可與資金自然流入。
金葉國際的爆發並非個例,而是年內港股IPO火爆現象的縮影。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0日,年內登陸港交所的69只新股中,除宜賓銀行外均獲超額認購,其中46只公開認購超百倍,18只超1000倍,5只突破5000倍。今年前10個月,超千倍認購的新股比例已升至26%,較2024年全年僅5只(佔比7%)有顯著提升,市場結構明顯優化。
港股打新熱潮背後是顯著的賺錢效應。今年上市的69只新股中,僅16只破發,破發率降至23.18%,創下近九年新低;首日上漲概率達66.67%,平均漲幅爲37.63%。金葉國際以330%的首日漲幅成爲今年上市首日表現最佳的新股。部分新股上市後持續走強,截至10月10日,藥捷安康-B、派格生物醫藥-B和江蘇宏信分別以408.51%、350.26%和176%的區間漲幅位居前列。
中信證券研究指出,這一"高收益、低風險"格局的形成得益於政策、資金與產業三方面的有力支撐。政策層面,港交所持續優化制度,2024年12月簡化審批流程並優化定價機制,2025年8月進一步修訂公開市場規定;資金層面,美聯儲降息週期帶動全球資金流向新興市場,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額穩定在2000億港元以上;產業層面,港股IPO呈現"科技+消費"雙輪驅動格局,獲得超千倍認購的新股普遍聚焦高增長賽道並擁有核心技術壁壘。
基石投資者的佈局邏輯演變也揭示了市場深層的理性選擇。Livereport數據顯示,年內有基石投資者參與的港股新股達57只,佔86.4%,基石認購總額合計742億港元,佔總體IPO募資額超四成。資金明顯向優質龍頭企業集中;相比之下,小型IPO項目對基石資金的吸引力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