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 譚雅文】日前,一筆超千億港元的私有化交易計劃,引發國際金融界關注。10月9日,匯豐控股發佈公告對外宣佈,擬以協議安排方式將恆生銀行私有化。根據方案,匯豐將以每股155港元的價格,收購其未持有的約36.65%恆生銀行股份,總作價達1061.56億港元。
公告顯示,這一價格較恆生銀行近期股價溢價超30%。市場對此反應迅速,上述公告發布後,恆生銀行股價兩日累計上漲超25%,截至10月10日收盤報150.4港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公告,如果計劃生效,恆生銀行股份於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地位擬將撤銷,這意味着屆時恆生銀行將告別港股市場,結束其53年的上市歷程。
對此,香港金管局發言人向環球網記者回應表示,金管局知悉有關計劃,一直與相關銀行保持溝通,並按既定機制和程序進行有關監管審批。留意到匯豐控股表明此交易是對香港的一項重大投資。交易完成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和恆生銀行將會繼續作爲兩家獨立的認可機構營運。金管局會繼續與相關機構保持溝通。
匯豐暫停三個季度回購
匯豐控股提出的私有化對價爲155港元/股,較恆生銀行近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116.49港元/股的溢價約33.1%。這一溢價引發熱議,有國際投行分析認爲匯豐爲此付出了較高成本。據彭博社援引凱基亞洲首席投資官Cusson Leung的觀點,在匯豐銀行市淨率低於恆生銀行的情況下,以30%的溢價收購,代價並不低。
市場分析認爲,短期來看,匯豐控股爲推進恆生銀行私有化,將面臨資本壓力。據匯豐控股預估,以現金交易的方式私有化恆生銀行,對其CET1資本比率(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影響約爲125個基點。截至6月30日,匯豐CET1比率爲14.6%。匯豐控股稱,爲了將該比率保持在14.0% - 14.5%目標範圍內,其將在公告發布後三個季度內暫停股票回購。
摩根大通估計,這將使回購規模減少約70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第二季度末,CET1資本比率將達到14%。
儘管面臨短期資本壓力,多家機構仍然肯定交易的戰略價值。中信建投分析認爲,溢價30%收購突出了匯豐對香港區域業務的重視和恆生銀行品牌價值的看好,同時確保私有化提案能夠順利完成。私有化對匯豐財務上的影響爲一次性壓低匯豐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25bps,但ROTE、EPS、DPS因利潤提高和淨資產下降有小幅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的預計,匯豐未來三個季度將花費約80億美元用於股份回購。按照週三的收盤價計算,這將使其流通股數量減少略超4%,每股收益也將相應提升類似幅度。與此同時,若能獲得目前歸屬於恆生銀行少數股東的近10億美元年度利潤,匯豐銀行的每股收益將提升近4%。假設此次合併能產生成本節約,這筆交易也應該是值得的。
摩根大通報告進一步表示,即使不考慮收入協同或成本優化,由於取消了恆生的少數股權,估計匯豐銀行2027年的每股收益和每股股息可能分別比摩根大通的基本預測高出1.5%和3.1%。值得注意的是,匯豐銀行披露,其香港業務在2024年實現了38%的ROTE,而恆生同期的ROE爲11%。
匯豐控股強調,重新啓動股份回購的決定將取決於匯豐按季度如常進行的股份回購考量及內部審批流程。
高溢價背後的戰略意圖
匯豐高層與市場分析均認爲,此次私有化是其強化亞洲戰略的關鍵舉措。匯豐銀行在官網聲明中表示,“該提議符合我們的戰略,即在我們具備明顯競爭優勢、擁有最大增長機遇以及能爲客戶提供有力支持的領域,提升地位並擴大市場份額。”“我們旨在通過強化匯豐亞太區和恆生銀行的銀行業務佈局來拓展在香港的業務,着重發揮兩者各自的優勢與競爭力,同時讓所有客戶都能自主選擇銀行服務。”
據《南華早報》報道,匯豐集團行政總裁喬治·埃爾赫德利(Georges Elhedery)週四在香港舉行的媒體圓桌會議上表示,“匯豐作爲恆生銀行100%的股東,其優勢在於能讓恆生銀行在匯豐的體系下,更靈活高效地管理資本和各項比率。”他談到,該項計劃是一項旨在實現增長的長期戰略投資,從長遠來看對所有股東都具有增值意義。
在機構看來,恆生私有化有助於雙方戰略協同,助力匯豐捕捉香港市場發展機遇。華泰證券在一份研報中談到,從戰略看,恆生私有化與匯豐戰略佈局(聚焦亞洲)一致,有助於強化在香港本土的領先地位。從業務看,恆生深耕香港本地零售市場多年,擁有成熟的分行網點與客羣基礎,而匯豐具備全球化網絡。私有化後,恆生品牌與本地定位得以保留,可與匯豐開展更緊密的客羣互補合作。
“對於恆生銀行而言,私有化短期內不會對其日常運作及客戶服務產生影響,這是因爲公告中已明確指出恆生銀行的運作和服務將保持不變。”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餘豐慧向記者分析表示,從長遠來看,私有化可能會減少恆生銀行在公開市場的透明度和監管要求,使其更靈活地進行戰略調整而不必受限於季度業績壓力。此外,這也有助於匯豐統一管理資源,提高決策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長期展望:效率提升與價值重估
“判斷此次私有化計劃的長期價值,關鍵在於觀察幾個核心點:首先是成本協同效應,即通過整合運營流程和系統,匯豐能否實現成本節約;其次是資本配置效率,私有化後匯豐如何重新分配資本至更高回報率的業務或地區;再者是風險管理能力,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匯豐如何利用規模優勢加強風險控制;最後是客戶服務水平與市場份額的變化,儘管短期內服務維持不變,但長期是否能夠藉助集團資源提升服務質量,擴大市場份額也是重要考量因素。”餘豐慧分析認爲,這些方面的改善將直接決定此次私有化對匯豐控股的長遠效益。
眺遠諮詢董事長兼CEO高承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談到長期價值先看三大指標:一是並表後匯豐集團CET1能否穩在14%以上且實現高雙位數派息率,驗證資本效率。二是恆生資產週轉速度,若其貸款增速由目前3%提到6%且淨息差保持1.7%以上,說明其內部資金調配產生增量收益。三是成本收入比能否三年內壓到38%,反映後臺整合真正到位。
中金在其研報中予匯豐控股“跑贏行業”評級,提到匯豐CEO Georges在彭博訪談和資本市場溝通會上表示,基於對中國香港市場以及恆生經營能力的看好,匯豐收購恆生有利於加強協同、捕捉增長、簡化運營、節約成本,中長期而言有利於股權價值提升。舉例來看,合併後恆生的客戶將可享受到包括環球資本市場及財富管理在內的更廣泛的匯豐產品及服務,提升產品競爭力、規模效應、數字化服務能力、網點覆蓋等。
“中長期看,產品交叉銷售強度將升級,匯豐環球渠道會把恆生的強按揭、保險、私銀產品搬到東南亞和灣區,客戶可能享受更便宜貸款,但也面臨更激進的交叉捆綁。”高承遠認爲,市場估值上,協議價須較60日均價溢價25%以上才能過獨立股東關,若最終作價在每股115—120港元,相當於2024年預測市賬率1.0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