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齊發聲,A股看漲邏輯長期不變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今年以來,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各類資金加速入市的合力推動下,A股市場表現強勁,10月9日上午,上證指數突破3900點關口。對於後市,主流機構普遍持樂觀態度。

A股上漲基礎穩固

10月9日,“雙節”假期後首個交易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滬指高開0.4%爲3898.31點,深證成指高開0.53%,創業板指高開0.4%,近3000股上漲。

面對短期市場波動,嘉實基金基金經理孟夏表示,從歷史縱向和全球橫向比較來看,目前A股市場整體估值處於合理水平,具備修復空間,中長期依然有良好的上行潛力。

華夏基金高級指數策略分析師王波則從資金面和政策面分析了市場的“底氣”。他指出,優質企業加速崛起、各類資金踊躍入市、政策支持和產業發展,共同構成了A股價值重估的基石,這一上漲邏輯將長期不變。南方基金也認爲,國內經濟企穩、流動性充足以及居民資產向權益類市場轉移的趨勢,將爲市場提供持續的向上支撐。

聚焦核心賽道,消費與科技成共識

在具體的投資方向上,公募機構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於消費和科技兩大核心賽道。

科技領域,AI產業鏈成爲關注的焦點。中歐基金杜厚良指出,軟件和AI領域(包括大模型應用與算力)存在顯著機會,預計國產算力將在四季度出現趨勢性機會。財通基金同樣表示,算力與AI產業鏈是備受關注的成長賽道,全球技術競合與國產技術突破將驅動其進入高速發展期。

消費領域,則更注重結構性機會。方正富邦基金喬培濤提出了“性價比消費”的概念,他認爲隨着國內經濟邁過拐點,消費者收入預期改善將驅動消費偏好與結構的轉變。

此外,“新質生產力”和“出海”也被多家機構列爲重要的投資主線。喬培濤認爲,新質生產力是驅動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而中國企業的“出海”浪潮則爲投資者提供了分享全球增長紅利的機會。(文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