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於保險!險企佈局健康管理,已是“必選項”

【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 馮超男】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批覆:同意人保健康運用自有資金2億元人民幣投資設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而此事映射出健康險賽道當下的變革趨勢:險企已突破傳統“賣保單”的單一業務框架,深入拓展健康管理領域,助力消費者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的理念轉變。

打出“健康險 + 健康管理”組合拳

險企大力佈局健康管理行業,如今已成爲行業內不可忽視的現象。

除人保健康外,天眼查顯示,國壽(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於近日成立,註冊資本約3.23億元人民幣。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由中國人壽旗下北京國壽養老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全資持股。無獨有偶,太保壽險旗下有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太保健康管理(三亞)有限公司;陽光人壽間接投資設立海南縱橫欣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海南陽光融和健康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險企之所以如此做,核心在於打出“健康險 + 健康管理”組合拳。更直白地講,險企加大健康險配套的服務力度,讓消費者買到的不只是一份保障,還能享受到與健康相關的服務。

同樣以險企具體實踐來看,中國平安2025年上半年財報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平安近2.47億的個人客戶中,有63%客戶同時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提供的服務權益。2025年上半年,超1300萬平安壽險的客戶使用健康管理服務。

爲了洞悉長壽時代趨勢,泰康將保險支付與醫養服務深度融合,在國內推出對接養老社區的保險產品“幸福有約”,建設覆蓋全生命週期的醫養康寧無縫對接服務體系。再者,今年8月,大童保險服務發佈健康管理大項目,推出覆蓋事前、事中、事後三大場景的整合式健康服務,與保險服務相互補充,打造全面、系統的風險管理體系。

剖析背後的深層動因

深入剖析,這股熱潮背後是健康險市場正在壯大。DRG與DIP醫保改革,構建基礎醫保託底、商保分層供給的立體化健康保障新格局,給商業健康險帶來諸多產品創新機遇。不僅如此,在今年,商業健康險創新藥品目錄的制定,爲醫療險發展增添了動能。

而方正證券研報指出,隨着利率持續走低,壽險業務利差損壓力提升,健康險業務或成爲未來險企重點佈局的業務:一是當前政策環境持續刺激居民對健康險的需求,健康險在2023年重回快速增長通道,未來重疾險新單或持續低位徘徊,但醫療險保費增長動力強勁。二是健康險業務質量優於壽險業務。

此外,從政策環境層面分析,2024年發佈的保險業第三份“國十條”明確,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深度融合。而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更是將“健康管理服務與合作”單獨列爲一章,並提到,保險公司可以將健康保險產品與健康管理服務相結合,提供健康風險評估和干預、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健康維護、慢性病管理、養生保健等服務,降低健康風險,減少疾病損失。

對於企業而言,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林先平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險企佈局健康管理的核心邏輯,在於通過主動干預降低健康風險,從而減少理賠支出,提升盈利水平。同時,健康管理服務能增強客戶黏性,差異化產品競爭力,並順應監管推動保險從“事後賠付”轉向“事前預防”的趨勢。

進一步來講,險企涉足健康管理領域,早已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細觀產品端變革,個性化趨勢愈發凸顯,依據健康數據設計差異化保費或保障範圍;強化預防性服務理念,融入體檢、諮詢等增值服務;或推出動態定價模型,按照客戶健康行爲調整費率,激勵健康生活方式。”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稱。

從全球化視野審視,在國際成熟市場之中,健康管理已深度融入保險體系,成爲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於此,林先平認爲,國內險企需從三點進行突破:一是強化數據整合能力,打通醫療、健身等多源數據實現精準風控;二是推進服務閉環建設,參考國際聯合健康模式,從支付方轉向“保險+服務”一體化;三是深化科技應用,利用AI、物聯網等技術優化健康干預效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