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主動權益基金正以驚人的速度上演收益回報。一批主動權益基金業績“翻倍”,批量湧現,爲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Wind數據顯示,在近一年的行情中,已有42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112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區間業績增幅超過100%。這些“翻倍基”多自投資實力雄厚的頭部公募,其淨值從一度接近“腰斬”到快速修復並創出歷史新高,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業績翻盤大戲。據統計,超800只主動權益基金在近一個月內復權單位淨值創出歷史新高。
市場結構性機會是此輪業績反彈的主要推手。自去年9月以來,A股與港股市場呈現多板塊輪動上漲態勢,其中以人工智能(AI)爲代表的科技板塊和以創新藥爲代表的醫藥板塊表現尤爲搶眼。中證人工智能主題指數、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同期漲幅分別高達134.77%和62.88%。許多業績領先的主動權益基金正是精準捕捉了這些結構性機會,其重倉股多集中於醫藥、科技、先進製造等高景氣賽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輪行情中,主動權益基金與被動指數基金的業績表現差距並不明顯。數據顯示,從去年9月24日到今年9月18日,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與股票型被動指數基金的期間業績均值分別爲59.55%、58.57%和60.21%,三者非常接近。
分析人士認爲,這揭示了投資中一個淺顯卻常被忽視的道理:主動權益基金的價值,不在於能否在每個短期週期中都戰勝市場,而在於其通過深度研究、精選個股和靈活配置,爲投資者創造長期可持續的超額回報的能力。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尤其是在挖掘細分優勢行業和優質公司方面的優勢,是其長期配置價值的根本所在。
儘管業績層面的短期向好提振了市場情緒,但公募基金行業若想真正迎來發展的“豐收季”,仍面臨一個關鍵挑戰——如何彌合“一旦回本就贖回”的投資者信任鴻溝。
業內指出,這需要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雙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基金公司應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將基金經理的專業優勢穩定地轉化爲持有人實實在在的收益,並通過加強投資者教育,傳遞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另一方面,投資者也應摒棄“追漲殺跌”的短期行爲,避免將短期業績作爲唯一的投資依據,而應着眼於基金的長期業績表現、投資策略與自身風險偏好的匹配度,選擇能夠真正陪伴自己穿越週期的“好產品”。(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