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新規落地在即,頭部平臺成“香餑餑”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隨着《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10月1日正式施行日期的臨近,中國互聯網助貸行業正迎來一場深刻的變化。多家金融機構密集披露助貸合作機構“白名單”,大型互聯網平臺及頭部持牌金融機構成爲合作首選,行業格局加速向新階段邁進。

銀行密集“亮底牌”,頭部平臺受青睞

自9月以來,多家銀行通過官網等官方渠道,主動公示其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名單,以實際行動響應新規要求。徽商銀行的名單中的消費金融等赫然在列,合作覆蓋了從營銷獲客到風險分擔的全鏈條,恆豐銀行則公佈了13家平臺。

梳理已披露的名單可以發現一個清晰的趨勢:大型互聯網平臺、頭部民營銀行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成爲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和外資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首選合作伙伴。 頭部民營銀行頻繁現身於多家銀行的合作名單中,成爲連接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生態的重要橋樑。

對此,業內專家分析,銀行此舉既是合規的“必答題”,也是戰略的“優選課”。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密集披露“白名單”旨在通過透明的信息披露提升合作質量,並從源頭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而選擇頭部機構,根本原因在於其資質經過市場驗證,合規底線清晰,風控體系成熟,能有效降低銀行的合規風險。同時,頭部平臺龐大的用戶基數和穩定的場景,能幫助銀行在嚴控規模增速的監管要求下,維持業務基本盤,避免斷崖式收縮。

外資行加速本土化戰略

在這輪“白名單”公示潮中,多家外資行的積極參與尤爲引人注目,如富邦華一銀行更是披露了高達52家的合作機構,合作範圍廣泛。

這背後,是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深化本土化戰略的迫切需求。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外資行通過與內地頭部助貸平臺聯手,可以有效彌補自身在客戶基礎、渠道網點、數據積累和場景嵌入等方面的短板,從而快速切入潛力巨大的中國消費信貸市場。

董希淼也提醒,這種合作模式伴隨着挑戰。在頭部效應高度集中的市場中,外資行如何構建自身獨特的競爭力,並平衡好與合作平臺的關係,是其必須面對的課題。他建議,外資行應堅持“外部合作”與“內部建設”兩手抓,在藉助外力的同時,加快自身互聯網渠道和自營能力的建設。

中小銀行面臨轉型大考

“助貸新規”的落地,標誌着中國互聯網助貸業務告別“野蠻生長”,正式進入“合規爲王”和“風控爲本”的新階段。新規明確要求商業銀行對合作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並公開披露,不得與名單外機構合作,這無疑對高度依賴助貸平臺的中小銀行構成了巨大的轉型壓力。

專家認爲,新規既是挑戰,也是倒逼銀行迴歸主業、苦練內功的契機。蘇筱芮指出,部分在風控、獲客、運營能力上較弱的中小銀行將受到較大影響,必須及早規劃並落地互聯網貸款的自營發展路線。

展望未來,助貸市場的競爭將不再是簡單的流量和規模之爭,而是風險管理能力、金融科技實力與客戶精細化運營能力的綜合較量。(文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