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城市競爭力該將如何應變煥新?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8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共部署了包括“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人居品質明顯提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在內的9個方面23條具體措施,並提出到2035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的目標。

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使其能夠適應新的經濟和社會需求,該從哪些維度途徑應變煥新?清華大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紀珍認爲,關鍵在於加強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城市創新的融合發展。

近日,以“應變·煥新”爲主題的第十屆清華同衡學術周在京開幕,李紀珍提出:“未來城市競爭力源於卓越的城市創新,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將爲城市發展帶來新動能,並催生新空間的發展需求。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更注重空間高效利用與品質提升,一些核心城市的發展尤其需要通過城市更新來克服老城區現狀與新質生產力無處落腳的核心衝突,進而走向真正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同時他還強調城市創新需融合多維創新要素:“如果說科技創新是基於科技組合和需求實現的商業化活動,經常涉及到創新鏈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產業創新是基於科技突破、模式變革或價值創造的產業優化重構,經常涉及到產業鏈甚至是生態系統各個主體的互動與學習;那麼城市創新就是整合科技、制度、文化、管理等多維創新要素,探索新型發展模式以提升競爭力、生活質量和可持續能力的系統性實踐。”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創始人尹稚則提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城市工作七個重點任務中,“着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居於首位,這涉及到國土級別的城市體系怎麼安排,也涉及到如何處理大國尺度上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以爲“人”核心的判斷,天風證券也撰文認爲,隨着城鎮化率已達到相對高位,我國城鎮化增長斜率放緩,城市發展趨勢重心從擴容到提質,從過去的城市建設現代化爲核心轉向以人民羣衆的價值判斷和滿意程度爲核心。

尹稚進一步表示:“從黨的十八大後分期、分批提出,到黨的二十大已經非常完整,就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以及跟國家安全與發展實現有效平衡的主體功能區戰略,逐漸完善的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等。在這個政策基礎上,面對未來,如果能探索一種差異化的空間治理模式,將更符合中國這樣一個廣域人口大國現代化的發展需求。”

據悉,“清華同衡學術周”始創於2013年,遵循“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思路,依託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多業務板塊和多專業實踐特點,致力於將專業的求索納入開放胸懷,已逐步成爲行業內外廣受關注的學術品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