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2025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淨息差雖仍處於下行通道,但降幅已呈現收窄態勢,成爲行業關注的焦點。數據顯示,上半年上市銀行淨息差約爲1.33%,同比下降13個基點,較去年同期的19個基點降幅明顯放緩。如何讓息差下行的坡度更平緩,已成爲各家銀行在經營中必須破解的核心課題。從多家銀行的半年報和高管表態來看,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精細化管理成本以及把握政策紅利,銀行業正積極探尋“穩息差”的有效路徑。
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零售與結算成“穩定器”
面對息差壓力,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成爲銀行穩定收益的首要選擇。招商銀行上半年淨息差爲1.88%,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其副行長彭家文將此歸功於獨特的負債與資產結構。招行活期存款佔比超過50%,且對高成本存款長期嚴格控制,使得負債端成本相對剛性且可壓降空間有限。同時,零售業務佔比持續保持在50%以上,其較高的收益率爲資產端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樣,民生銀行雖然淨息差絕對值爲1.39%,但其同比逆勢提升1個基點,表現亮眼。該行副行長李彬表示,這得益於在資產端做好“量價”平衡,加大對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優質資產投放,並提升風險定價管理能力;在負債端,則通過聚焦業務場景建設,做優做強支付結算業務,持續提升低成本結算性存款的佔比,爲穩定息差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細化成本管控,從負債端“擠出”利潤空間
在資產端收益普遍承壓的背景下,從負債端“摳”出利潤空間,成爲銀行穩息差的另一關鍵抓手。平安銀行上半年通過“降本增效”組合拳,有效管控了息差。該行副行長項有志介紹,一方面營業費用同比下降9%,另一方面,通過優化負債成本,尤其是零售存款成本,上半年零售付息率較去年全年大幅下降27個基點。這些舉措不僅穩定了息差,也使得淨利潤降幅明顯小於營收降幅。
興業銀行則抓住了存量負債到期重定價的“時間窗口”。該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林舒透露,下半年預計有2700億元高成本的3—5年期定期存款到期,按當前較低利率重置後,預計可節約利息支出15.4億元。通過加強同業負債統籌管理,預計下半年同業存放利息支出還可再節約10億元左右。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表示,隨着長久期高成本負債陸續到期,息差壓力將進一步緩解。
息差降幅收窄成行業共識
展望未來,儘管息差下行壓力猶存,但行業普遍預期降幅將逐步收窄,甚至有觀點認爲業績下行週期已近尾聲。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指出,LPR和存款利率下調的影響具有滯後性,後續淨息差仍有一定下行壓力。但他同時強調,當前央行正不斷改善貨幣調控方式,暢通利率傳導機制,預計淨息差的下滑幅度會逐漸收窄。
券商研究機構對此也持相對樂觀態度。東莞證券認爲,雖然年內降息仍有空間,資產端繼續承壓,但監管將同步引導銀行下調存款利率,隨着存量貸款重定價壓力消化和負債端成本壓降顯效,淨息差下滑速度有望放緩。國信證券的判斷則更爲積極,其研報稱2025年將是此輪業績下行週期的尾聲,不僅預計明年淨息差降幅將收窄,還判斷2026年有望迎來零售貸款不良生成的拐點,爲行業整體帶來曙光。(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