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近期,一股“中國風”正席捲全球投資市場。從韓國散戶“掃貨”到主權財富基金增配,國際資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聚焦中國資產。最新數據顯示,外資在中國A股的持倉規模已接近2.4萬億元人民幣,這背後是中國經濟穩步復甦、資本市場持續開放以及資產估值吸引力增強等多重因素的驅動。
“韓國股民”成“排頭兵”
韓國證券存託結算院(KSD)的數據揭示了這一趨勢。截至7月15日,韓國投資者年內對A股和港股的累計交易額已超54億美元,中國市場躍升爲其第二大海外投資目的地。這則消息點燃了市場對中國資產重估的討論。
這並非孤立現象。景順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多隻主權財富基金正計劃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約60%的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將中國列爲未來五年增配目標,亞太、非洲、北美地區的主權基金也紛紛表態看好中國市場。
外資機構持倉超2萬億,偏好明顯
具體到A股市場,外資的活躍身影無處不在。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外資機構合計持股市值約爲23977.57億元。這些“聰明錢”的投資偏好清晰可見:經營穩健、分紅慷慨的紅利股和代表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成長股成爲他們的心頭好。
貴州茅臺、寧德時代、美的集團、招商銀行等白馬股自然是外資重倉的對象。例如,寧德時代被40家外資機構持有,持股市值超1530億元;貴州茅臺則吸引了81家外資機構,持股市值超1027億元。
此外,長江電力因其穩定的水電業務和高達3.21%的股息率,成爲外資尋求穩定現金回報的重要標的。而在成長股領域,寧德時代之外,雙環傳動、思源電氣、宏發股份等細分領域龍頭也備受青睞。以雙環傳動爲例,其新能源汽車齒輪業務增長迅猛,境外投資者持股比例一度超24%,顯示出外資對這類高成長、強競爭力的企業情有獨鍾。
估值窪地與經濟復甦雙重吸引
市場分析認爲,全球資金“鍾情”中國A股,核心在於中國經濟的穩步復甦爲資本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爲外資進入提供了便利。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指出,A股企業盈利可能逐季溫和復甦,增量政策有望提振市場信心。中金公司則從國際貨幣秩序重構的角度分析,認爲美元步入下行週期,美債“錨”作用下降,人民幣資產相對受益,A股和港股的風險溢價處於歷史低位,估值具備較強吸引力。特別是港股作爲離岸人民幣資產,有望直接受益於資金迴流,其價值重估也可能對A股產生積極外溢效應。
在全球資金加速流入的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外資的持續加倉不僅爲市場注入了活水,其投資邏輯也爲國內投資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中國資產,正以新的姿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