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截至7月5日,Wind資訊數據顯示,年內港股退市公司達30家,其中15家爲私有化退市,數量與去年全年持平。儘管港股整體流動性今年顯著改善,但小型股或微盤股仍受限,截至7月7日收盤,市值1億港元以下公司有474家,部分公司日均成交額甚至不足10萬港元。流動性不足、估值低迷及維持上市成本高,疊加產業併購整合需求,促使部分港股公司選擇私有化退市。
年內港股私有化退市企業涉及物流投資、軟件開發、服裝零售等多個領域。多數公司私有化方案提供溢價,如安科系統每股現金支付1.10港元,較停牌前股價溢價約37.5%。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路徑通常爲要約收購、協議安排和吸收合併,股東未在退市前交易可通過方案獲補償。
產業資本藉機併購整合優質資產。6月2日,瀚藍環境的控股子公司以約110億港元取得粵豐環保約92.78%股份,實現行業頭部企業產業併購;4月22日,奧瑞金完成對中糧包裝的自願全面現金要約,交易對價60.66億港元;7月4日,ESR私有化後整體股權估值552億港元,溢價約13.6%,公司稱將專注核心業務。
部分港股公司因股票流動性低,股東難以場內拋售,私有化退市爲股東提供變現退出機會。文旅巨頭復星旅遊文化3月19日退市,公告稱股份交易流動性極低;融信服務集團3月18日退市,股價較發行價下跌約87.7%,總市值大幅縮水,公司稱私有化可減少行政成本、增強靈活性。
維持上市公司地位成本高昂。據廣發證券測算,市值在1億港元至50億港元的主板上市公司,首次上市費15萬港元至60萬港元,每年上市年費14.5萬至106.9萬港元。堡獅龍國際集團私有化退市前股價低迷,市值縮水超90%,要約人認爲其籌集資金困難且短期內難改善。
私有化退市並非總能成功。服裝品牌金利來集團今年5月9日相關會議未獲通過。不過,也有公司推進順利,譚仔國際有限公司私有化議案已獲股東大會通過,8月19日收盤後將正式撤銷上市地位。
專家表示,產業併購形式的私有化退市可促使資源向有潛力公司集中。但私有化過程中對小股東權益的保障,以及如何提振市場活力、改善中小市值公司生存環境,仍是市場各方需持續關注與解決的問題。(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