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傳承發展不能只靠複製粘貼”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聞一樓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近年來,漢服成了一種新流行。據統計,雙11期間,“過年漢服”“新春漢服”等以紅色爲主色調的漢服日均銷量較前一個月增加530%。

漢服市場的火爆增長背後,是漢服文化正在更深地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同時強勢進軍國內外時尚圈。中國知名服裝設計師許倫的很多作品都融合了中國古典服飾元素與現代剪裁方式,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屬於國內最早穿漢服的一批人。那時,很多人還把漢服視作“奇裝異服”,甚至有人會誤以爲他穿的是“日式和服”,但現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身着各式漢服的人行走在大街小巷。

據瞭解,不同制式漢服的穿法不同。以曲裾爲例,正確穿法是先把中衣和下裙穿在身上,然後再穿外面的曲裾,最後綁上腰帶。圍繞一些漢服穿法是否規範的爭議,許倫認爲,一方面,“穿錯”“冒充”漢服這種情況源於很多人對漢服還不夠了解,與漢服相關的科普教育力度不足有關;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文化復興以及古今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一些誤解或所謂錯誤的出現也是必然的。同時,隨着古代服飾元素與現代生活結合的趨勢增強,人們其實也會越來越接受更多樣的融合。

近期,一些與漢服相關的文化活動也爲漢服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廣與應用提供了案例。曹縣漢服協會會長鬍春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漢服展覽、文化節和工作坊等互動體驗或教育活動,都是有效的漢服文化科普形式。“漢服活動還可以與歷史教育相結合,以增強民族自豪感。”

今年以來,“漢服出行日”“漢服文化周”“漢服巴士”等文旅活動在全國各地相繼展開,讓遊客親身感受漢服的歷史、技藝和禮儀;一些商家推出了漢服租賃、漢服體驗館、漢服主題餐廳等服務;很多漢服品牌還推出適合日常的“新漢服”,並與知名遊戲、博物館等國風IP聯名,積極拓展漢服的風格邊界。

有分析指出,漢服市場已由過去單一的成衣銷售,變成了現在與文旅緊密結合、以沉浸式體驗爲主的休閒活動,成爲一種時尚和獨特的文化符號。

如何做好傳統與創新的平衡,是很多“漢服圈”內外人士關注的課題。許倫認爲,在漢服的改良過程中,一些古老元素或技藝是不會變的。同時,傳承與發展是合二爲一的。

“因爲如果僅僅是複製粘貼的話,文化就無法得到推進,而把古老的東西現代化,既有對歷史傳統的傳承,也有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尊重。”胡春青認爲,一些漢服衣袍寬大,適合賞花賞春,但不適合擠地鐵或開車等現代生活,把它改良得更簡約,才能讓大家更願意穿。一些比較有規制的漢服,可以鼓勵大家在節日盛典或婚禮等重大儀式上穿,而一些日常穿着,則需要服裝設計師的提煉,使其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胡春青說:“設計漢服商業化路徑時,需平衡文化傳承與商業可持續性。這包括髮展多元化的產品線,同時保持對文化的正確傳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