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護險試點擴圍,如何加強規範護老服務?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黃筱、楊琳

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億,失能老人護理需求激增。長護險試點擴圍,老年人等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後的日常照料護理費用和事務負擔正在減輕。如何享受長護險待遇?如何獲取規範的照護服務?

緩解失能家庭困境

“奶奶早上好,咱們準備起牀啦。”長期照護師一早來到浙江湖州的屠奶奶家,輕聲問候後,便開始了細緻的洗漱護理。

88歲的屠奶奶因突發腦梗而失能,困於牀榻。經過評估,屠奶奶符合長護險條件,每月可以享受最高限額1500元的護理服務補助,用以購買專業的照護服務。

浙江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浙江長護險累計享受待遇人數21.9萬人,有效減輕了重度失能人員及其家庭的負擔。

作爲新職業工種,長期照護師主要爲失能人員提供協助進食、沐浴、排泄照護等生活照料;留置導尿、壓瘡預防照護等醫療護理服務以及心理疏導。

河南一位重度失能老人的女兒因無法親自照顧父親,既愧疚又無奈,但把父親送到有專業照護服務的養老服務中心後,她看到護理人員專業又細心的照料,直言“我們懸着的心放下不少”。

除了爲失能人員帶來專業護理,長期照護師也正成爲失能家屬的“輔導員”。

“我照顧老伴十年,直到看見護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才知道自己用錯了力氣。”四川成都的張阿姨道出許多失能家屬的困境: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技能。

從正確抱姿到協助翻身、從輔助餵食到營養配餐,成都市定點長護服務機構團隊研發了翻身記憶操、餵食安全口訣等,將專業護理知識轉化爲通俗易懂的照護技巧,教給家庭照護者。

如今,長期照護師正成爲融合生命關懷和專業照護的職業羣體,用專業與溫暖支撐起失能家庭的希望。

規範長期照護服務是關鍵

兩年前,家住湖南湘潭的胡奶奶摔倒後,行動只能靠輪椅,小女兒蔡女士在家照顧老人。

“我們也請過保姆,但費用實在太高。”蔡女士說,保姆工資5000多元,各種開銷下來,每月最少爲此支付7000多元,這讓蔡女士一家難以承受。

在申請長護險後,蔡女士重新算了一筆賬,每年交50元就能參加長護險,評估通過後,每個月上門服務16次,每次個人只需支付15元,每次服務1.5個小時,包括洗漱護理、康復訓練等。

像蔡女士這樣通過長護險緩解照護經濟負擔的家庭還有很多。目前,長護險主要面向重度失能人員,部分地區已將中度失能人羣納入保障範圍。

從申請流程上來看,家屬可通過當地醫保經辦機構和社區服務中心的線下窗口或線上平臺等,預約失能等級評估,評估通過後可享受相應的照護服務,如浙江省部分地區還開通了省內異地長護險“線上辦”的服務。

目前,長護險覆蓋參保羣衆接近1.9億人,累計籌集資金過千億元,支出超過850億元。多數地區基金按規定分擔70%左右的護理服務費用,且不設起付線或起付線較低。

居家護理正成爲多數長護險參保人的首選。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長護險試點情況來看,居家護理服務佔比超過了80%。

除了居家護理,各地還依託基層衛生院、養老院、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民營康養企業等主體,構建多元服務網絡。

如山東德州齊河縣統籌基層醫護人員組建了82支、323人的長護險護理團隊,以“村醫+護理員”的模式進行居家上門護理,以“醫師+護士+護理員”的模式爲入住養老機構的失能老人提供服務。

多地探索培育專業照護力量

自2016年長護險試點以來,我國護理人員隊伍持續發展,目前規模已達30萬人,但隨着長護險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專業化、職業化、規範化的長期照護隊伍仍存在較大缺口。

“長護險的關鍵環節是照護服務,其質量和水平取決於照護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原會長王東進說,補齊人才缺口,是推動長護險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爲破解這一難題,多地正進行積極探索:浙江杭州、貴州銅仁等地通過情景化教學與典型案例剖析,夯實從業人員專業基礎;江蘇、河北等地率先開展等級認定考試,爲從業人員提供“職業身份證”;湖北、江西、陝西等地建立崗位對接機制,鼓勵定點長護服務機構優先選擇取得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人員……

長期照護服務的核心是人文關懷,既要通過專業技能保障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更要以溫情守護他們的生命尊嚴。專家建議,未來還需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健全職業保障機制,吸引優秀人才投身照護行業,讓失能家庭能享受到更多有溫度、高質量的照護服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