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0月16日電(記者馮維健)晨曦初現,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廟子溝村的戶外廣場上,幾頂紅色帳篷次第排開,一場圍繞民宿經營和鄉村文旅的“天幕課堂”即將開始。
村民孫濤早早趕到,認真記錄着專家講解的民宿整體設計與品牌升級要點。
“縣裏搞的這場天幕課堂‘真解渴’。”孫濤說,過去經營的民宿銷量一般,現在有了新思路,信心十足。
孫濤口中的“天幕課堂”是圍場縣鄉村振興公開課“五大特色課堂”之一。近年來,當地立足產業優勢,聚焦提升農民技能,創新構建特色課堂並開放網絡直播,精準對接羣衆需求,培育“新農人”。除了接受培訓的農民,縣直部門、鄉鎮幹部、企業代表也常一起圍坐聽課,有時一場講座還能成爲懇談會、招商會。

“課上既有‘土偏方’,也有‘大道理’。”圍場縣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局長那豔國表示,專家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文旅產業升級需求,內容直擊民宿產品低端、業態單一等轉型痛點,讓經營者受益匪淺。同時,課堂也成爲資源共享平臺,有的鄉鎮、村莊和企業在培訓中就達成了合作意向。

培訓的知識正迅速轉化落地。增加“一棵松”休閒帳篷、松果咖啡、觀景露臺等元素,統一建設標準與服務規範,打造“松間別苑”“松間驛站”等差異化的民宿產品……如今,圍場縣的民宿旅遊業向集羣化不斷髮展。“松”系列民宿品牌經營者達29戶,優化房間179間。今年國慶假期,訂單和收入同比增長近一倍,實現從“單一住宿”到“特色體驗”的轉型。
“天幕課堂”只是圍場縣以技能培訓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如今,由專業教師、行業專家、鄉村“土專家”等組成的技能培訓團,正活躍在田間地頭。在薯庫,專家傳授馬鈴薯科學儲存保鮮技術;在苗圃,苗木師細化造型松培育技巧;在大棚,農技師精確破解培育難點;在市集,教師講授手工編織等技能,爲零工羣體送上“就業技能包”……一場場“產業場景+實操教學”的公開課,不僅培育了“新農人”,更增強了鄉村造血功能。

圍場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豔國介紹,今年以來,圍場縣已累計開展技能培訓650餘場次,覆蓋3.1萬人次,90%以上受訓農民實現穩定就業。當地還依託“木蘭福嫂”、木蘭苗木師等專項培訓向京津冀市場、縣域重點企業輸送持證技能人才1.1萬餘人,平均月薪增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