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事業版圖上,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作爲庫容規模最小的分庫之一,實現年度和累計庫容使用率全國第二、年捐獻量全國第八,書寫了“小庫容大能量”的現象。
這份成績單背後,皖南醫學院“隨叫髓到”青年師生團隊,用兩年時間實地調研、逾萬例電話回訪、5216份有效問卷、39例悔捐案例剖析、11個地市實踐驗證,走出了一條“認知破冰——服務賦能——價值重塑”破解悔捐困境的特色路徑,讓生命的“種子”綻放更多光芒。
近日,“隨叫髓到”團隊在校內開展宣講活動,VR設備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造血幹細胞採集。200餘名參與無償獻血的學生中,有117人當場留取高分辨血樣登記入庫。團隊還抓住新生入學契機,採用班會、微團課、迎新晚會等多種形式爲大一新生上好“生命教育”開學第一課,讓更多青年瞭解造血幹細胞捐獻。
“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清髓後,如果供者突然悔捐,患者將直面死亡。”2023年6月,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血液科的一次臨牀病例討論,讓2021級臨牀醫學專業學生李璐紅了眼眶。造血幹細胞悔捐的相關數據,成爲“隨叫髓到”團隊開展調研的“初心起點”。
安徽省自2016年起,已展現出獨特優勢——造血幹細胞捐獻數量年均增幅達到12.19%,甚至還創造過僅用6天完成應急捐獻的“安徽速度”。
這是如何做到的?
帶着鮮明的問題導向,在醫師們的指導下,李璐牽頭組建“隨叫髓到”團隊,聯合安徽省多地市的紅十字會志願者,依託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團隊走進紅十字會、社區、企業、高校,搭建起與志願者面對面溝通的橋樑。
“正是各級團委和紅十字會老師的支持,讓我們能完成以皖南爲核心區,覆蓋全省16地市的中華骨髓庫在庫志願者的全週期追蹤調研。”團隊成員張景行回憶。團隊師生還走進當地高校開展“愛心相髓”科普宣講,用情景劇、VR體驗等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收集到5216份有效問卷,爲後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團隊採用“四輪調研法”層層深入。一輪電話訪談鎖定志願者捐獻意願動態,二輪深度訪談解構悔捐者心理,三輪問卷調查測評公衆認知,四輪專家訪談驗證治理成效。在整理5326小時的訪談錄音時,他們發現,悔捐並非“任性選擇”:有志願者因誤信“抽骨髓傷身體”的謠言放棄,有個體經營者因關店損失陷入經濟困境,還有人因家人反對獨自承受精神壓力。
“認知偏差、服務缺位、價值迷失,這是悔捐背後的三大核心矛盾。”團隊成員林昊然在每週一次的調研數據分析會上指出。爲讓問題更具象,團隊構建了“四維悔捐者畫像”:“認知迷霧者”混淆外周血採集與骨髓採集,“孤島求生者”面臨家庭與職場雙重壓力,“制度孤勇者”因保障缺失被迫放棄,“情感脆弱者”因心理支持不足中途退縮。這些鮮活的畫像,爲團隊後續破解困境指明瞭方向。
皖南醫學院團委指導教師介紹,團隊還爲捐獻者搭建起“安心屏障”。例如,在認知層面,他們創新打造“五者說”宣講矩陣。其中,醫者用3D動畫拆解採集流程,捐獻者分享親身經歷,紅會工作者解讀政策福利,志願者示範全流程服務,青年代表用短視頻科普認知誤區。
更讓捐獻者暖心的是團隊打造的“全週期陪護”機制。團隊成員莊潔記得,爲緩解捐獻者緊張情緒,他們在採集室準備了手工摺紙鶴、舒緩音樂,還爲每位捐獻者定製營養豐富的“愛心餐食”。“捐完半年後,當地紅十字會還給我安排了健康體檢。”蕪湖捐獻者韓黨偉感動之餘,主動加入宣講團,至今已帶動12人登記入庫。
在皖南地區多地的試點驗證中,團隊的努力有了成果驗證:蕪湖市2025年前9月捐獻人數已達2024年的2倍,黃山市中華骨髓庫在庫志願者庫容使用率躍居全省第一。2025年上半年,皖南醫學院師生已實現4人5次捐獻造血幹細胞,4月1日和6月25日,團隊成員楊坤更是在3個月內兩次捐獻,爲一名5歲白血病患兒送去“生命火種”。
項目開展至今,“隨叫髓到”團隊師生已多次應邀前往江蘇、浙江、雲南等省份就造血幹細胞科普宣講模式創新、入庫動員和捐獻服務規範的經驗進行全國推廣。如今,團隊中有300餘名師生已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李依錦同學牽頭編寫《造血幹細胞捐獻科普手冊》,餘項同學帶領團隊持續開展“造幹科普宣講進校園”活動。
在醫院採集室內,每當鮮紅的造血幹細胞混懸液緩緩流入採集袋,團隊成員總會想起初心:“我們或許不能治癒所有血液病,但可以讓每一份‘生命承諾’不被辜負。”
“醫學是有溫度的科學,而公益是讓溫度傳遞的橋樑。”安徽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說,希望這羣青年醫者用專業與熱忱守護每一份“生命承諾”,讓生命的“髓”光跨越山海。
嚴家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10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