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福田區梅林一村社區,眼看着要到飯點了,鍾奶奶家卻鍋不動、瓢不響。鍾奶奶在陽臺上修剪花草,老伴在客廳裏看電視。一到飯點,兩人麻利地收拾整齊,結伴下樓,走進社區長者飯堂,幾分鐘後熱騰騰的飯菜就端上了餐桌。喫完飯,老兩口慢悠悠地回到家準備午休。

這份幸福,並非市中心的鐘奶奶一家獨享。近年來,隨着城市老齡化進程加快,獨居老人羣體不斷增加,“喫飯難”成爲老年人生活中最常見的難題。如何讓老年人喫得健康、喫得安心,已成爲基層養老服務體系中不可迴避的重要命題。

“公益+運營”解決老人喫飯難

近日,居住在梅林社區的黃女士一家有事需要回趟老家,但家中的婆婆年事已高,腿腳不便難以遠行,只能獨自留守。整個外出期間,老人都將面臨“做飯難、喫飯難、無人照料”的困境,這讓黃女士一家愁眉不展。

梅林社區瞭解到這一情況後,迅速採取行動,連續兩週安排長者飯堂爲老人提供飯菜,直到黃女士一家返回深圳。“社區食堂的飯菜比外賣便宜,關鍵是清淡、健康,我們很放心。以後我們再外出,也不用擔心老人喫飯問題了,真是太方便了。”黃女士對社區服務十分滿意。

正是因爲大量類似的家庭用餐需求,深圳將長者飯堂建設作爲社區服務重點工作。目前,深圳普遍推行“公益+運營”的建設模式,由政府提供場地和政策支持,社區引入社會企業負責日常運營。政府以場地換服務,運營方只需承擔水電、物業等成本。該舉措讓出部分價格空間,使老年人能夠以低於市場價格的費用享受健康餐食。

在此基礎上,深圳各區積極同本地科技企業尋求合作,以智能化手段推動助餐服務升級,並通過數字化管理降低運營壓力,爲實現收支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智能化建設讓運營更加高效安全

針對老年人最關心的“喫飯難”問題,深圳多個社區逐漸總結出三大現實困難:一是就餐高峯時人多、排隊久,用餐效率不足;二是食品安全與營養均衡需要保障;三是部分行動不便或距離飯堂較遠的老人,無法到店用餐。如何通過智能化手段破解這些難題,成爲當前長者飯堂優化服務、提升適老水平的關鍵課題。

在梅林一村的長者飯堂,午餐高峯時段秩序井然。走進大廳,不少老人正依次在自助取餐檯前排隊。點餐、打菜、智能秤稱重、刷臉支付,整個流程不過一分鐘。72歲的李大爺邊端着餐盤邊感嘆:“太方便了,掃個臉就能付錢,再也不用排隊等那麼久。”現場工作人員解釋道:“我們引入了人臉識別和智能結算系統。在綁定小程序後,老人只需刷臉即可自動完成支付,避免了排隊充值、找零的不便。系統更是自動連接庫存,能隨時掌握菜品供應情況,避免斷檔。”這種“一菜一價、按需打餐”的模式,不僅節省了老人的時間,也讓他們有了更多選擇。

在龍華區民治街道紅山社區,長者飯堂的廚房同樣充滿“科技範”。透過透明玻璃牆,操作間一覽無餘。AI監控系統正實時運行,廚師一旦未戴口罩或帽子,屏幕便會閃出提示音。“我們每天晨檢都要通過機器檢測,細緻到手上有沒有塗指甲油都在檢查範圍內。在智能機器前面,衛生情況一目瞭然。”一位後廚工作人員向記者說道。除此之外,旁邊的電子留樣櫃裏,幾盒當日餐食已自動封存,爲的是便於定期的食品安全檢查,確保食品質量監測有跡可循。

龍華區觀湖街道則通過智能配送,解決了用餐距離的限制問題,當地已建成“1箇中心食堂+7個社區助餐點”的服務網絡,依託中央廚房統一製作,通過智能配送車輛和保溫箱將餐食快速送到社區點位。行動不便或獨居在家的老人,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申請送餐服務。運營方告訴記者:“2025年以來,觀湖社區長者助餐已經累計服務超過1.2萬人次,其中相當比例是送餐到戶服務。”

這些探索不僅便利了老人,也讓運營方實現了降本增效。智能結算減少了人工收銀成本,智能備餐讓食材採購更精準,遠程監管則降低了人力巡查的支出。紅山社區長者飯堂運營方饒女士表示:“智能化手段幫助長者飯堂在收支上更趨平衡,本社區長者飯堂正處於健康運營的階段。”

多彩活動爲居家養老添活力

除了用餐,長者飯堂在社區生活中也承擔着豐富的功能。午後的紅山社區長者飯堂裏,原本擺放整齊的餐桌被推到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場熱鬧的健康講座,幾位老人端着茶杯聚在一起,仔細聆聽志願者講解飲食與血壓管理的知識。現場氣氛輕鬆而熱烈,不時有人舉手提問。

76歲的黃奶奶說:“在這裏不僅能喫飯,還能學到養生知識,大家聚在一起很開心,比自己一個人在家好多了。”一旁的志願者則補充道:“我們會定期組織健康講座和興趣活動,目的就是讓獨居老人不再孤單,幫他們重新融入社區。”

在梅林一村,長者飯堂又呈現出另一番景象,伴着動感的音樂,幾位阿姨正在飯堂外練習走模特步,另一邊的桌前則圍坐着下棋、打牌的大叔,笑聲和音樂聲交織在一起。“老人們會在飯堂進行各類文娛活動。”運營方彭女士介紹說,“我們希望長者飯堂不僅是用餐的場所,更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

事實上,深圳多個社區都在嘗試將飯堂與活動室、健康理療室、圖書室等設施配套建設,關注老年人的全面身心健康,並依託智慧養老平臺,將助餐服務與健康管理、心理慰藉、志願探訪等功能結合起來,使長者飯堂不再只是“喫飯的地方”。長者飯堂在“餐食+健康+社交”的綜合模式中的不斷拓展功能,爲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提供了新的思路。

據相關運營人員介紹,深圳長者飯堂的智能化建設已逐步走向成熟,呈現出幾條可推廣的經驗路徑:形成“中央廚房+社區配送”的模式,通過規模化生產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性,降低成本的同時擴大覆蓋面;推動智能化、信息化平臺與養老服務體系深度融合,實現數據互通,提升管理效能;注重適老化設計,保留人工協助和志願服務,確保科技服務與老年人需求相匹配;堅持公益與可持續並重,在補貼政策與市場化運營之間尋找平衡點,確保長者飯堂能夠“長紅”發展。

智能化並非用機器取代人情味,而是通過技術手段爲社區養老注入更多可能。在每一餐熱氣騰騰的飯菜裏,科技讓老人們用餐更便利、更放心,也讓飯堂這個社區公共空間,持續承載着鄰里間的問候與陪伴,讓溫情在煙火氣中自然延續。隨着探索不斷深入,智能化長者飯堂有望在更多社區落地生根,讓更多老年人共享便捷、安心的幸福晚年。

(本報記者 嚴聖禾 本報通訊員 郭愉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