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冰川“蓋被”“增雪” 中國多措並舉保護地球“白色寶藏”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參考消息》近日刊發文章《爲冰川“蓋被”“增雪” 中國多措並舉保護地球“白色寶藏”》。全文如下:

冰川,既被譽爲“白色寶藏”,又被喻爲“固體水庫”。它以冰的形式長期儲存地球上約70%的淡水,遠超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的總量,在調節全球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隨着氣候變暖,全球冰川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融,對全球生態系統和水資源安全構成嚴峻挑戰。面對這一全球性挑戰,中國積極行動,積極探索冰川保護路徑,尋找人與冰川和諧共生之道,爲全球應對冰川消融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固體水庫”加速消融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2000年至2023年間,全球冰川物質減少約5%,約爲6.542萬億噸。同時,冰川融化持續加速。僅2023年一年,全球冰川物質減少量甚至達到5480億噸。

中國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最發育的國家,同樣面臨類似難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今年3月最新發布的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顯示,中國最新冰川面積約爲4.6萬平方千米。與2014年完成的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間,中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

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冰川普遍萎縮的主要因素。202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水平上升了約1.1攝氏度。冰川對氣溫變化極爲敏感,氣溫升高會直接導致冰川融化的速度加快。同時,人類活動產生的黑碳等吸光性氣溶膠沉降到冰川表面後,會使冰川表面暗化,降低反照率,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進而加速冰川消融。

對乾旱半乾旱地區而言,冰川是“固體水庫”,高山冰雪融水一直是這些地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水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副主任杜文濤告訴記者,冰川消融會導致冰川融水調豐補枯能力大幅下降,徑流由降水-冰川補給型轉向降水補給型,一些流域在乾旱月份、年份甚至可能枯竭,水資源風險加大。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康世昌認爲,冰川持續消融還會導致冰川自身失穩,對外界影響更加敏感,加劇冰川災害及其次生災害鏈的頻度和強度。此外,冰川消融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會改變河流和湖泊的生態系統,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探索系統保護路徑

面對冰川快速消融這一嚴峻態勢,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中國通過科學研究、技術方案、立法保障與國際協作,正在積極探索一條系統應對冰川危機的可行路徑。

如今,科學保護冰川、加強冰川研究已成爲中國政府、學界和民衆的共識。覆蓋新型材料是當前保護冰川的措施之一。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的達古冰川、新疆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等,中國研究團隊用不同的材料(比如特殊設計的土工布、納米材料)給冰川“蓋被子”,助其“退燒”。

在祁連山擺浪河冰川區,康世昌研究團隊聯合甘肅省氣象局利用煙爐、火箭彈和飛機成功實施兩次人工增雪立體作業。結果顯示,人工增雪作業不僅增加了5.9%的冰川物質補給,還通過提高地表反照率,幫助減緩了冰川融化速度。

中國長期致力於加強對冰川的監測和研究,加大保護力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自2017年啓動以來,聚焦“亞洲水塔”的冰川變化與影響及應對,開展多學科交叉綜合科考,產出一批世界級原創成果。2023年,《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實施,專門就冰川資源保護作出明確規定。2024年,《西藏自治區冰川保護條例》實施,爲冰川保護專項立法。

國際冰凍圈科學學會主席利斯·瑪麗·安德烈亞森認爲,全球冰川正經歷着持續性萎縮,希望能有更多新舉措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合理規範人類活動,科學高效保護冰川。她呼籲通過科學監測和國際合作來有效應對冰川消融。

康世昌表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增溫是長效保護冰川的核心。節能減排、植樹造林、沙障固沙等方式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還可以加大人工增雪的實施力度,增加冰川物質補給。他還呼籲,要加強對冰川變化和災害的研究,通過遙感影像對災害發生的重點區域進行普查,定期爲冰川“體檢”。(記者 張文靜 王紫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