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書寫全球瀕危物種復壯“中國樣本”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 《參考消息》近日刊發文章《39頭增至8502頭成全球最大麋鹿種羣 鹽城書寫全球瀕危物種復壯“中國樣本”》。全文如下:

39年前,39頭麋鹿從英國倫敦登機,遠渡重洋落地上海虹橋機場,經汽車輪渡越江北上,抵達江蘇鹽城大豐麋鹿保護區。這一原本來自中國的特有物種,飄零海外一個多世紀後終於“回家”。

目前,棲息在保護區的麋鹿種羣已增長至8500多頭,保護區成爲世界最大麋鹿基因庫,繁殖率、存活率及年遞增率均居世界首位。

近期,2025全球濱海論壇在鹽城召開,與會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副總幹事斯圖爾特·馬吉尼斯接受採訪時表示,鹽城大規模復壯麋鹿種羣的成功實踐,可爲全球類似瀕危物種重新引入帶來諸多寶貴經驗。

歸來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中國特有物種,對維護溼地生態系統安全和營養功能完整具有重要價值。漢代以後,因人類捕殺、棲息地破壞等原因,麋鹿種羣日益稀少。清末,僅存於北京南海子皇家鹿苑的數十頭麋鹿因戰亂流散海外。

英國烏邦寺莊園曾是麋鹿在海外的“避難所”。“我父親總是說那些是中國的鹿,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它們能重返中國。”莊園主人十五世貝福特公爵說。

爲迎接麋鹿“回家”,早在1984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和我國林業部就組織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到大豐考察,確認這片濱海溼地適宜麋鹿生活。經國務院批准,原林業部和江蘇省在此聯合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

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從英國動物園中挑選了39頭麋鹿贈送給鹽城大豐麋鹿保護區。

剛上任的大豐縣副縣長楊國美,接到的第一項重任就是籌建保護區、迎接麋鹿歸來。8月14日,裝載麋鹿的卡車徐徐駛入保護區。“箱門一打開,麋鹿走出來那一刻,在場的同志鼓掌歡呼!”楊國美說,祖國強盛了,麋鹿也回來了。

儘管做足準備,由於“離家”太久,麋鹿歸來後面臨諸多挑戰。消化不良、皮下血腫、母鹿流產……回到故鄉的麋鹿反而“水土不服”。沒有可供參考的技術資料,保護區工作人員只能起早貪黑地細心照護,慢慢了解麋鹿的生活習性,不斷摸索治療各類疑難雜症的辦法。

1987年首次繁殖、1992年種羣破百、2006年種羣破千……經過當地政府、保護區的持續堅守與精心呵護,大豐麋鹿種羣數量持續刷新紀錄。

大豐是整個中國麋鹿種羣數量復壯的生動註腳。截至2024年底,中國麋鹿種羣已達1.4萬頭,擁有92處棲息地。

守護

下午4點,保護區飼養員盧海飛準時開着喂料車來到投餵點,成羣的麋鹿邁着輕快的步伐,從四周聚攏過來。

“一天兩頓,雷打不動。”盧海飛指着眼前堆積如山的飼料說,保護區圈養了1000多頭麋鹿,它們一年要喫掉上千噸飼料,六個飼料池已經喫掉四個半,每年九月和十月,飼養員們要到周邊農田收儲玉米,粉碎的青貯飼料堆放在料槽內發酵45天,投餵前還得搭配上麩皮、豆粕等精細飼料。

現在看來,保護區麋鹿的食譜十分精細,機械化飼養已是輕車熟路。而在39年前,多數保護區工作人員對如何餵養、保護知之甚少。

“守鹿人”面對的不只是關於麋鹿知識的匱乏,保護區嚴酷的工作環境也是一大挑戰。據初代“守鹿人”徐安宏回憶,保護區所在的草灘荒無人煙,剛成立的幾年不通水電,需要從鄰近鄉鎮運輸飲用水,而下雨天進出,得扛着自行車穿過泥濘的土路。

2006年,袁紅平還是鹽城師範學院的大二學生,因參加學校組織的實習,第一次來到保護區。與大豐引進麋鹿“同歲”的袁紅平,沒想到這份遠離都市繁華的工作,能吸引她幹到現在。

“我們很多同事是一輩子在這裏,把麋鹿當成自己的小孩,他們都是‘護犢子’的守鹿人。”袁紅平說,在保護區一代代守鹿人中,每一代人會面對不同挑戰。

對於“90後”俞曉鵬來說,他的挑戰是怎麼當好麋鹿的“奶爸”。2017年,俞曉鵬來保護區工作快滿一年時,趕上保護區首次開展規模化馴養項目,這是一項收集麋鹿生化、行爲、遺傳、基因數據的重要課題。

接過剛出生的小鹿仔,第一時間抱回馴養室,擦洗、消毒、稱量、打耳標,讓它儘快喝上第一口初乳,俞曉鵬的馴養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沒滿月的鹿仔每隔四小時要喂一次奶,一天要喂四頓。馴養期間,俞曉鵬每天五六點就要起牀,調好早晨的第一頓牛奶,6點半準時送到嗷嗷待哺聲“爆棚”的馴養室裏。

三個月哺乳期後,長大的鹿仔要回歸鹿羣。俞曉鵬開玩笑地說,在保護區內碰到不怕人的麋鹿,一般都是人工馴養的。即使馴養工作已於2019年結束,在日常巡護時,俞曉鵬還期待能與他一手帶大的鹿仔們相遇。

令“守鹿人”倍感欣慰的是,隨着中國各級政府加大對生態環保的重視,人力、物力投入不斷加大,保護麋鹿已從最初少數人的工作擴大爲全民共識。看見麋鹿陷入魚塘、水渠,周邊農民會及時聯繫保護區,協同救助。

新程

通過引種擴羣、行爲再塑、野化放歸“三步走”,39年來,大豐麋鹿種羣不斷復壯,棲息在大豐的麋鹿已由最初的39頭快速增加至8502頭,其中野生麋鹿達到3600多頭,大豐麋鹿保護區已成爲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寶庫。

從絕跡神州,到奔跑在大江南北,麋鹿歸來書寫復壯傳奇,爲世界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提供了成功典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佈的《物種引進指南》中寫道:“麋鹿是全世界138個物種重引入項目中,最成功的15個之一。”

“我想向中國所有參與麋鹿保護的團隊致以祝賀,你們共同締造了這個物種重生的偉大奇蹟。”曾到訪過大豐麋鹿保護區的十五世貝福特公爵說,中國的麋鹿保護區建設令人印象深刻,既讓公衆在部分區域可以親近麋鹿,又設置了大量供麋鹿自由棲息、野化的核心區。

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與教育項目總策展人、動物行爲學家帕特里克·魯對中國在麋鹿保護方面的成就同樣給予高度評價。“中國項目的成功令人倍感欣慰,這將向世界傳遞一個美好信息:國際合作能夠創造物種保護的奇蹟。”

在魯看來,鹽城大豐讓公衆進入保護區部分區域觀察麋鹿、與之互動,讓當地百姓、外地遊客從“旁觀者”轉變爲保護行動的“實踐者”。這種參與感是確保長期保護成效的關鍵,也給全球樹立了示範。

爲瀕危野生動物重新引入探路的同時,近年來,鹽城也在通過多種方式給快速壯大的麋鹿種羣尋找新出路。

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劉彬介紹,麋鹿食量很大,種羣壯大後,環境超載、部分植被退化等問題正逐步顯現。爲此,保護區已開展麋鹿遷地保護實驗,向更多適合麋鹿生長的地方播撒生物多樣性的“種子”。

喜愛麋鹿的國際人士常年關注大豐麋鹿復壯情況。他們表示,現階段,在維持麋鹿種羣增長的同時,更需開展跨越國界的交流、研討與技術合作,持續優化麋鹿基因,實現人與麋鹿和諧共存。(記者 鄭生竹 陸華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