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關係民生、連着民心。
10月10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十四五”時期,各級民政部門着力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更好發揮保民生、防風險、促發展職能作用,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就。
兜底民生保障全面加強
相較於2020年,全國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增長19.6%和21.3%,集中養育孤兒、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增長26%、32%和31%;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分別惠及1190萬人和1648萬人……發佈會上,一組組數據交出“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暖心答卷。
陸治原表示,五年來,我國兜底民生保障網更加密實,現代化建設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廣大困難羣衆。
——困難羣衆保障方面,基本建成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初步建立全國困難羣衆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常態化保障低保對象達到3940萬人、特困人員482萬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促進了困難羣衆的生活改善。
——困境兒童保障方面,兒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納入國家保障和關愛服務範圍。我國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標準均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26%;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截至2024年底,共投入16.87億元支持孤兒接受中高等教育。
——殘疾人福利方面,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有效落實,“十四五”期間,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全國平均標準分別提高了31.9%和22.5%;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已經覆蓋到89.4%的區縣,1萬多個康復機構服務精神障礙患者達到126萬人。
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發展邁出新步伐
民政部副部長劉振國表示,“十四五”期間,民政部認真履行老齡工作職責,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體系不斷健全,老年人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合法權益得到有力維護,積極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老年友好的社會環境加快形成。
“十四五”期間,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加速構建,供給結構不斷優化。記者在發佈會獲悉,五年來,我國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224萬戶,建成示範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500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2990個、老年助餐點8.6萬個,每天有300多萬老年人在老年就餐點就餐;高齡津貼、經濟困難老年人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等各類津補貼惠及4945萬老年人,進一步增進了老年人福祉。
專項社會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累計辦理“全國通辦”婚姻登記26.3萬對;建成3350個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萬個公益性公墓……“十四五”期間,專項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萬個,實現了“有地要有名,有名要規範”;持續建設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收錄各類地名數據共1480萬條;創新開展“鄉村著名行動”,命名鄉村地名71萬條……“十四五”期間,民政部着力打造有力度的地名管理,有廣度的地名使用,有深度的地名文化,有溫度的地名服務。
社會組織是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十分重要。民政部副部長鬍海峯介紹,五年來,民政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協同發力,推動了社會組織發展進一步取得新的突出成效。“十四五”期間,全國登記社會組織已達86.5萬個,2.4萬家社會組織活躍在科技創新領域。同時,民政部不斷加強管理,推進整治“殭屍型”社會組織7.5萬家,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8000餘個。
民政部副部長李常官介紹,全國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從2020年底的94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1.6萬多家,增長了70%;“十四五”期間,全國慈善組織每年支出1500億元,主要用於“一老一小”、“一殘一困”、教育醫療、就業增收等方面,慈善作用日益顯現。
(據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朱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