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住的情緒該如何找到出口?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之際,知乎攜手壹基金、壹心理、日慈公益、一個母親、武漢清晨創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及播客“問題不大 NoBigDeal”“一塊心病”等多家公益夥伴啓動“共益衆創計劃?情緒急診周”活動。這些公益機構連同知乎上活躍的心理專家、醫生等組成的專家網絡,始終以“有智識的參與者”身份在場,在心理健康這類需要耐心與專業度的公益疏導場景中主動出手、熱忱互助,用紮實的專業知識爲大衆化解情緒困境。
隨着共益衆創計劃的推進,知乎公益行動月也進入參與高潮階段。衆多心理學專家、公益從業者與答主共同凝聚,搭建起認知與參與公益的知識橋樑,推動公益從“感性倡導” 向“理性實踐”轉型。
世界精神衛生日,拆解表達困境和自救方案
當代社會情緒壓抑問題越來越受到大衆關注,在世界精神衛生日這一天,衆多知乎答主共同剖析了背後的深層原因:文化根源、社會觀念與家庭模式交織形成的無形之網,讓許多人將脆弱與負面情緒視作負擔。
在知乎與“一塊心病”合作的播客《人均有病的時代》中,心理學話題優秀答主解磊提到:我們處在一個低情感表達且高語境的文化中,通常也不直接表達感情,面對着某種抒情障礙,“我們習慣把自己的情緒憋着,或者不直接表達、總期望別人通過各種你提供的各種線索或者你的暗示來了解你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與壞情緒共生的方法,但所有改變的起點,都是正視各種各樣的情緒—不逃避、不否定,讓自己邁出往前走的一小步。知乎答主Cecilia即講述了一位母親“想脆弱”的真實情緒:有一次,我帶小萌打車出門,和司機發生了口角。11歲的小萌,立刻用他溫暖的手,按住我的手,附在我耳邊輕聲說:媽媽,我們還在車上呢,“他的這句話,讓我冷靜下來。這些生活的小片段,會讓我覺得自己——被孩子允許了可以脆弱。脆弱,並不是對媽媽這個身份的否定,而是另一種親密的橋樑”。
多位答主分享了自己可落地的實踐方案。答主喵喵喵的方案是尋求更專業的心理諮詢,“終於撐不住了,去做了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說,我們不是說幫你解決問題,我們是陪着你一起走下去”。答主大泡泡則通過AI探索出“拆解情緒”的方法:“以前我只說好累好煩,AI 建議我說得具體點,後來才理清是項目溝通低效導致焦慮。把‘我≠焦慮’分開,就能跳出情緒,客觀觀察它”。
知乎公益行動月,邀專家與公益人共探理性公益
自9月28日國際聾人日開始,整個10月期間,多個國際節日節點,涵蓋殘障權益、精神衛生、生態保護、災害防治、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公共議題。知乎“共益衆創計劃”也在此期間拉開大幕,在 “情緒急診周”後,知乎也將舉辦“應急響應周”“善意漂流周”和“零廢生活周”,六大主題周貫穿整個公益行動月,以專業知識解答公衆關切,推動公益認知從感性倡導轉向理性實踐。
此次共益衆創計劃也得到了多家社會公益組織、以及媒體的支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愛的分貝、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聽力行業通訊、iPanda熊貓頻道、金盲杖、綠色和平、武漢清晨創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奇途無障礙、日慈公益、SEE基金會、廈門市曙光救援隊、騰訊公益、無毒先鋒、濟南無痕環境文化傳播中心、信息無障礙研究會、一個母親、壹基金、壹心理,以及播客“問題不大NoBigDeal”、“一塊心病”等數十家共益夥伴參與了此次活動的共創,將最真實、迫切的議題帶到知乎。
此外,多位公益領域權威人士與從業者入駐知乎並提供專業解答,其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璇,北京聽力協會副祕書長Elan,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祕書長楊驊等專家,針對公衆關切的公益問題展開深度科普。據悉,11月初知乎還將聯合多家NGO組織舉辦線下活動,進一步打通線上知識科普與線下實踐參與的鏈路。
知乎聚集了大量的心理學者、醫生、科普工作者等,能夠爲大衆提供來自一線的情緒疏導案例和方法,此次“共益衆創計劃”則通過聚合公益組織、專家與用戶的力量,將分散的公益需求轉化爲具體議題,用專業知識拆解問題、提供方案。未來,知乎也將持續發揮平臺價值,以知識爲紐帶,連接更多社會力量,推動理性公益實踐常態化、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