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孩農場”收穫了,“星星的孩子”笑了

新華社天津10月8日電(記者尹思源)這個國慶假期,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的匯愛農莊的農作物陸續成熟。挖紅薯、收玉米……在這片由8個孤獨症和心智障礙者家庭共同發起打造的“星孩農場”,幾位孤獨症青年的“小長假”滿載着收穫的喜悅。

“我們喫了自己種的玉米,特別香!”今年17歲的孤獨症青年雲堯(化名)在院子裏剝着玉米,笑得有些靦腆。

雲堯的父親溪君是這處農場的發起人之一,自從2024年10月承包了這片田地,這位曾經西裝革履的律師,如今衣着樸素,整日忙碌在田間地頭。

“也不指望農場能掙錢,孩子們過了上學的年紀,得讓他們有點事兒幹。”溪君說。

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種以社交及溝通交流障礙、刻板的興趣行爲和情緒異常爲主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其成因相對複雜、尚不特別明確。雲堯4歲時被確診孤獨症以來,溪君就一直在思考孩子的未來。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和提升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早期篩查、診斷和康復水平,融合教育、康復治療等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未成年孤獨症羣體得到了更多幫助和支持。但“孩子們離開學校後怎麼辦”,依然是困擾孤獨症家庭的難題。

關女士就面臨着這樣的難題。她的孩子天洵在3歲時被查出孤獨症,關女士也因此放棄了工作。十多年來,她們嘗試了各種方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圈”,但效果並不好。關女士發現,天洵(化名)初中畢業在家生活一段時間後,好不容易學會的生活技能和行爲能力出現了“退化”。

“對這些孩子來說,保持社會化和學習生活技能非常重要。”溪君說,之所以要和孩子們一起運營這個農場,就是看中了勞動在孤獨症康復訓練中的重要價值。“勞動習慣的養成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孩子們可以在勞動中和朋友、家人進行語言、動作和情緒的全方位互動,這個過程中既能保持他們心情愉悅,又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能力。”。

國慶節前,來自唐山的張先生帶着患有孤獨症的兒子林林來到農場“入職”,他希望能在這裏讓林林(化名)多掌握一些技能。來後第一天,張先生就知道自己“來對了”。“那天林林端着盆子一趟趟收玉米,一點也沒覺得累。很久都沒看到他這麼認真、這麼開心地做一件事了。”張先生說。

匯愛農場也得到了愛心企業的支持。今年60歲的肢殘人員劉志強是農場附近的大柳灘村村民,也是天津創美助殘基地的員工。平日裏,他會到農場進行除草、間苗等工作。長假期間,他和其他幾位肢殘人員一起到農場幫忙。雲堯、天洵和林林等幾位年輕人的身影,也讓他們體會到了助殘的成就感。“過去我們一直是被幫助的對象,現在我們有能力發揮我們的特長幫助這些孩子,覺得特別開心。”劉志強說。

今年,農場收穫的玉米有上千斤、紅薯有3萬多斤,豐收讓這些孤獨症青年們感到喜悅。採訪臨近結束,溪君指着農場裏的一片空地說:“我們希望未來能在這裏開發一些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讓孩子們能在提升技能的同時,也提升農場的‘造血能力’,幫助更多‘星星的孩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