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行在革命老區的悠悠“慢火車”

新華社太原10月8日電(記者許雄)太行山褶皺深處,一列綠皮火車穿隧過橋,蜿蜒而行,這是太原開往晉東南革命老區的8171次公益性“慢火車”。在高鐵飛馳的時代,這樣每日開行的公益性“慢火車”在山西仍有四對。

8171次列車只有三節車廂,是山西開行的最短火車。在太原站上車的崔淑紅說:“這趟車全程約200公里,票價才11.5元,而且直接停到村口。”

低票價、多停“村站”是公益性“慢火車”的顯著特徵。很多時候,這些公益性“慢火車”讓在外的遊子可以離親情更近。

8822次列車運行距離只有40公里,卻從大山腳下直接開到忻州市。從定襄站上車的張老漢經常要到太原看望女兒和外孫。他說他家所在的宏道鎮,很多人都坐這趟車去忻州或太原探親。“感覺孩子離我們沒多遠。”他說。

在呂梁山深處,岢嵐至寧武的8834次列車上,豆腐匠賈子亮是這趟車的常客。他每天晚上磨豆腐,白天坐火車到寧武火車站附近的居民小區售賣。“靠這趟車,我供出了兩個大學生!”他驕傲地說。

依託這些“慢火車”,五寨胡麻油、神池月餅、武鄉小米等許多原生態的鄉村特產進入城市,豐富了城市居民的餐桌,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慢火車”上,另一類常見的旅客是學生。很多鄉村孩子坐着“慢火車”抵達了更廣闊的世界。

“每逢開學季、節假日,我們的列車上就會擠滿學生。”負責管理太原往返靈丘8818/7次列車的太原客運段京津車隊黨總支書記侯婕說,很多孩子從七八歲就自己坐車,從村裏到鄉鎮上小學、到縣城或市裏上中學,直到去往全國各地上大學。

隨着山西文旅的持續升溫,各類出遊人羣成了“慢火車”的新乘客。太原客運段列車長李傑兵值乘8171/2次列車已有5年多。他說:“這幾年,乘我們這趟車,到曾經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武鄉縣旅遊的人越來越多。”

8818次列車經過忻口會戰、夜襲陽明堡機場、平型關大捷等戰鬥遺址附近,8821次列車能到達徐向前元帥紀念館附近……“這些‘慢火車’是現成的‘紅色旅遊車’。”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林小靜說,它們服務老區,又將更多人流引向老區,爲老區的發展和紅色文化傳播,提供着源源不絕的動力。

爲提升老區人民的出行體驗,今年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對這些“慢火車”進行了升級,全面換裝空調車。原來綠皮車上的搖頭風扇、燃煤取暖爐“再也不見”。

2024年9月29日,國鐵太原局對既有瓦日鐵路進行改造,開行了連通呂梁市臨縣、石樓縣和臨汾市隰縣、蒲縣、洪洞縣、浮山縣、安澤縣的旅客列車,結束了沿線5個革命老區縣不通旅客列車的歷史。

“這幾年我們還開通了太原至興縣的‘蔡家崖號’旅客列車、太原至左權縣的旅客列車。鐵路客運已經覆蓋了當年山西所有的抗日根據地,爲革命老區更好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國鐵太原局客運部相關負責人陳建偉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