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沉浸式聲音美學公益展落地北京

當AI將聲音轉化爲流動的視覺圖案,當盲文詩歌在八音盒中輕輕旋轉、化作可觸摸的旋律……在今年9月10日教師節來臨之際,一場名爲“看見・你的聲音——趙琳的聲音美學空間”公益展於北京噫籲唏藝術館溫暖啓幕。展覽通過聲音可視化、雙語聲浪共振、盲文詩歌觸摸等一系列創新互動體驗,在療愈人心、拓寬文化傳播方式、踐行公益使命之間,喚起公衆對“聲音價值”的深層感知與共鳴。

展覽由噫籲唏藝術館館長陳曉紅先生擔任出品人,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趙琳老師作爲發起人,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設計系魏東老師與陳伊伊女士共同策展。他們以聲音構建美學現場,融合AI交互、聲光影像、學術對談與藝術沙龍等多重形式,精心打造《觀·聲》《聽·音》《音·緣》《聲音·公益》四大主題篇章,爲觀衆營造出一場可聽、可看、可感、可沉浸的聲感藝術之旅。

本次展覽由噫籲唏藝術館主辦,韓美林藝術基金會豆豆專項基金、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海南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共同協辦。不僅讓抽象的聲音美學變得可感可知,更以“朗讀的聲音可視化”爲媒介,搭建起一座跨越感官的體驗之橋,藉助聲波傳遞人文關懷,連接個體與社羣、中國與世界。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16日,期間還將推出多場學術與藝術沙龍活動,持續深化聲音與美學的社會對話。

01.聲音療愈:破解現代性焦慮的“感官密碼”

“一個家庭裏的聲音美感,會讓整個家庭關係變得鬆弛起來。”展覽發起人趙琳教授的這句話,道出了聲音美學最樸素的價值——療愈。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聲音美學正成爲緩解焦慮、修復情感的重要力量。

展覽《聽・音》展區推出的“AI聲音聽診+練聲小膠囊”,幫助普通人認知自身音色特點,在節奏與韻律中放鬆身心;“視障兒童互動區”則通過盲文轉化的八音盒音符、指尖觸摸詩歌等形式,爲視障羣體打開感知詩歌與旋律的新途徑。這種“用聲音觸摸世界”的體驗,恰是趙琳對聲音療愈力的實踐:當人們在節奏與韻律中放鬆,聲音便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載體,而是修復關係的“催化劑”。

趙琳提出的“聲音修養”理念,正試圖破解現代社會的關係困局。在家庭中,一句溫和的語氣,可能化解親子間的爭執;在醫院裏,一聲耐心的叮囑,或能緩和醫患間的緊張。正如她所言,“聲音的修養是提升國民語言素養的關鍵維度”,而展覽特別設置的“朗讀 SPA 身心放鬆減壓法”沙龍,正是將專業的聲音療愈技巧推向公共空間,讓一些感到焦慮的都市人在朗讀與聆聽中安頓心靈、迴歸平靜。

“聲音的能量被遠遠低估了,它擁有超越視覺的共情與治癒力,”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文春英指出,“每當我們深感觸動,常會不自覺閉上雙眼,憑聲音讓情感與時空交融。”《音・緣》展區內,沉浸式AI朗讀亭讓陌生人因共讀結緣,生成專屬聲音明信片;“曲水流觴”區中,品茶誦詩重現風雅傳統——這些場景無不印證:以聲音構建的美學空間,或許能讓個體從孤獨中走出,在共鳴中獲得療愈。策展人陳伊伊女士說:這是一場每個人都能參與、每個人都可發聲的藝術展。它不只是講述高深的道理,而是迴歸聆聽與表達的本真——讓聲音被看見,讓關懷被聽見,讓一座城市因而更有溫度”。

而聲音的價值,又不止於治癒。文春英表示,此次由趙琳老師發起的展覽,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將聲音美學課程延伸至社區等公共場景,吸引了社區民衆、朗讀愛好者、故事講述者等不同羣體參與,讓聲音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的深度鏈接。“一個人的聲音之所以具備穿透力與感染力,核心在於其內涵、內在修爲達到了一定境界。” 文春英認爲,聲音美學的核心是爲聲音賦予 “美學含義”,讓專業價值走進大衆生活。

02.聲聲入心,鏈接世界:探索美學表達新路徑

“聲音能否被看見?”這場展覽以創新的“聲音可視化”技術給出了答案。走進《觀·聲》展區,名家朗誦的聲音通過圖形與色彩的動態變化得以視覺化呈現。聲波不再無形,而是化作流動的圖像,節奏與視覺圖案交相呼應。策展團隊運用AI大數據技術抓取聲音特徵,生成符合美學規律的視覺作品。正如趙琳所言:“沒有節奏的圖案不美,沒有節奏的聲音也不美——它們的美學價值是成正比的。”

在國際傳播與社會服務領域,聲音美學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使命。“中國文化出海不能僅依靠書法、建築等視覺符號,也需要通過聲音這一情感媒介傳遞溫度。”趙琳說。本次展覽以聲音爲核心,構建文化傳播新範式。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朗讀美學日”在展覽中正式發佈,全球首部《聲聲入心·雙語朗讀美學課》也同步預告推出,旨在提升全球公衆對聲音美學的感知能力,通過美的聲音緩解社會焦慮、增強內在動力,鼓勵人們用真誠動人的朗讀,讓聲波跨越山海、融通語言界限,深入探索語言內在的韻律美、情感溫度和文化深度。

文春英表示,“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發起‘國際朗讀美學日’,讓世界瞭解中國不應侷限於視覺層面,更需要通過聲音美學傳遞“中國人的溫柔與力量”,讓世界從聲音中感知中國的美學與哲學”。

展覽期間,還啓動了“中國低空經濟”中國故事全球講述志願者招募計劃,通過多語種傳播,沿“一帶一路”生動講述中國創新發展的故事,以聲音美學賦能國際傳播,向世界傳遞一個更有溫度、更立體的中國形象。

資深媒體人楊銳說,聲音美學正在爲“講好中國故事”開闢新路徑。“有效的國際傳播,不僅要讓受衆聽懂語言,更要讓他們感受到聲音背後蘊含的靈魂與情感。”楊銳的這一觀點,在展覽的多元實踐中得到了生動體現。展覽中的“雙語聲浪”沙龍讓漢語詩歌與英語朗誦碰撞出獨特韻律;“方言裏的聲音美學”單元則通過聲音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多樣性。這種傳播方式超越了單純的語言翻譯,讓文化以可感知的情緒直抵人心,實現了從信息傳遞到情感共鳴的跨越。

文春英希望“看見・你的聲音——趙琳的聲音美學空間”公益展的實踐模式能進一步推廣,以聲音爲載體,助力提升中國故事的敘事力與傳播效力。

03.以聲爲媒,向光而行:聲音美學展如何打造公益新模式?

在《聲音·公益》展區,藝術展的另一深層價值得以充分體現。連續開展九年的“我用朗誦召喚光明”視障兒童公益教學項目,與同樣持續九載的“萍聚京城”鄉村教師賦能計劃,共同呈現了聲音如何切實地轉化爲改變現實的力量。聲音,在這裏成爲一種溫柔的公共力量。

基於對聲音社會價值的深刻理解,趙琳提出將聲音美學系統化融入多類社會場景,構建“立體賦能”體系。在特殊羣體關懷層面,她倡導通過經典誦讀幫助視障兒童在聽覺世界中建立自信;在鄉村教育領域,她致力於以聲音美學訓練提升教師的語言感染力,打造“如沐春風”的課堂體驗,從而增強教師的教學內驅力。

“韓美林藝術基金會始終倡導美育育人,堅信美能夠滋養心靈。趙琳老師和她的學生用聲音爲視障孩子們描繪出五彩斑斕的世界,這樣深刻的信念和力量讓我們爲之動容。”藝術家韓美林先生與夫人周建萍女士這樣評價。

文春英表示,視覺障礙羣體往往因“感知通道的關閉”而面臨邊緣化與自我懷疑,而聲音能夠激活其多元感官、喚醒內在力量。“我們要傳遞這樣的信念:即使一條通道關閉,聲音仍能打開更多感知的路徑,讓生命重新綻放光彩。”文春英說,本次展覽通過聲音美學實踐服務社會,正是高校踐行“服務國家、服務社會”使命的重要體現。

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會長徐昌東、韓美林藝術基金會豆豆基金管委會主任尹愛勤、韜奮基金會副祕書長陳琦、外研集團(外研社)黨委書記王芳、團結出版社社長梁光玉、海南出版社總編彭明哲、清華大學出版社總編盧先河等嘉賓以不同形式出席展覽並致辭。他們一致認爲,本次聲音美學公益展不僅是一場藝術呈現,更是一次融合學術高度與公益溫度的文化實踐。展覽有效推動了朗讀美學從學術研究走向公共空間、從課堂學習延伸至社會現場,藉助聲音美學跨越文化界限,於不同文明之間搭建起“聲聲入心”的溝通之橋,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獨特的美學力量。

從療愈個體心靈到潤滑社會關係,從創新文化傳播到賦能弱勢羣體,“看見・你的聲音”展覽以聲爲線,編織出一張連接個體與社會、本土與全球、當下與未來的文明之網。正如趙琳所言,該空間的初衷是爲人們在焦慮中提供“見面與溝通的可能”。當聲音被賦予美學的內涵,它便不再是瞬時的振動,而成爲能夠承載情感、傳遞價值、溫暖人心的持久力量——這也正是聲音美學的深層價值:讓每一種聲音都被看見,讓每一顆心靈都被聽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