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全鏈增值 高水平築牢“齊魯糧倉”

新華網濟南9月24日電(秦來玲)金秋九月,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山東又迎來一個豐收年:今年全省夏糧總產量547.4億斤,同比增加4.1億斤,連續3年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夏糧總產再創新高,秋糧長勢良好,全年糧食豐收在望。

山東作爲農業大省,從攥牢優質種源到拓展精深加工,山東以全鏈條賦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高水平築牢“齊魯糧倉”。

選好“一粒種”,築牢豐收根基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在濟南市章丘區,農場主王士山種植的300畝“魯研951”小麥喜獲豐收。經專家現場測產驗收,畝產高達884.13公斤,創下當地小麥單產紀錄。

“去年首種就實現了畝產760公斤,今年再創新高,兩年累計增產超過40%!”捧着金燦燦的麥粒,王士山說,這個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抗逆性強,真正實現了高產穩產。

“魯研951”的迅速推廣,展現了山東種業創新的強勁動能。該品種集廣適、高產、優質、多抗等於一身,從2023年秋播的3萬畝快速擴張至2024年秋播的150萬畝,今年入選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成爲黃淮海麥區的一顆耀眼新星。

在鹽鹼地種業攻關方面,山東同樣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省已建成耐鹽鹼作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耐鹽鹼種質資源3.5萬餘份;篩選培育出60多個耐鹽鹼作物新品種(系);特別是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耐鹽鹼大豆品種試驗審定,遴選4個耐鹽鹼大豆新品系進入生產試驗,爲鹽鹼地綜合利用提供了堅實的種源支撐。

今年是種業振興行動“五年見成效”的收官之年。山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新徵集農作物資源7513份、畜禽資源246個;全省農作物種業企業1000多家,4個小麥、1個玉米、1個大豆、3個花生品種進入全國推廣面積前十位;建有國家級農作物制種大縣9個、良種繁育基地16個、品種展示評價基地9個,良種繁育面積穩定在300萬畝以上,小麥、大豆、花生等主要作物年繁種量達到12億公斤。

“目前,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8%,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達47%。”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李月圓表示,山東將繼續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種,爲打造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奠定堅實基礎。

種好“萬畝田”,科技賦能沃野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耕地是根本。

近年來,山東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相結合,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慶雲縣後程趙村,昔日的鹽鹼地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種糧大戶崔洪松說:“過去畝產只有400多公斤,經過土地改良,如今畝產達500公斤,增產幅度達25%左右。”這一變化,正是山東鹽鹼地治理成效的生動縮影。

面對全省近900萬畝鹽鹼地的治理難題,山東探索出“管道灌排、暗管排鹽、生態改良”等系統治理模式,創新建立數字化監測系統,實現對土壤鹽分、水分和養分的實時精準調控。在科技的強力支撐下,一片片“糧田”正加速向“良田”蛻變。

據統計,山東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759萬畝,耕地質量等級穩定在4.43等,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3個等級。這些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了物聯網、自動灌溉、病蟲害智能監測等數字化設施,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可耕”的現代化生產格局,爲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走進山東省桓臺縣啓潤農業合作社,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畫卷徐徐展開:1300畝高標準農田裏,地下滴灌管網使水肥利用率提升40%,多光譜無人機監測葉面氮含量精度達95%,北斗導航播種機將行距誤差控制在±2釐米以內。“科技讓種田變得更精準、更高效,我們的麥田畝產已穩定在700公斤以上。”合作社負責人孫城說。

收好“千粒果”,顆粒歸倉增效

近日,一場秋雨滋潤了大地。

在山東省鄆城縣張營街道仲樓村,種糧大戶祝仰敬的500多畝玉米正在加緊搶收。與往年不同,今年收割後的玉米不再進入晾曬場,而是直接運往附近的糧食烘乾基地進行處理。“從收到烘一氣呵成,既提高了效率,又減少了損失。”祝仰敬說。

“我們根據天氣變化動態調整秋收方案,全力推進搶收快烘,確保全縣110萬畝玉米安全歸倉。”鄆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朱以發介紹。

近年來,山東省將糧食烘乾和節糧減損作爲保障糧食顆粒歸倉的重要抓手,全面推進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2024年,全省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共清理烘乾處理糧食469萬噸、節糧減損18.76萬噸。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在山東高密的一處智慧農場,雷沃穀神GM5125收割機正高效作業。這款採用縱軸流脫粒分離技術的智能農機,喂入量達12公斤/秒,每小時作業面積15-20畝,機收損失率嚴格控制在0.8%以內。“智能農機讓收割更精準,最大限度地做到了顆粒歸倉。”農場負責人介紹。

山東持續加快現代農業裝備研發推廣,智能拖拉機、植保無人機、自動收穫機等廣泛應用。2025年農機總動力達到1.2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7%、高出全國16個百分點。

在提升機械化收穫水平的同時,山東還着力推進科學儲糧技術普及。針對農戶儲糧損失較高的問題,全省累計投資3.71億元,發放科學儲糧倉98.8萬個。“與傳統儲糧方式相比,科學儲糧倉損失率平均降低5個百分點,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4.9萬噸。”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劉萍表示。從田間到倉儲,山東正全力構築糧食減損增效的全鏈條保障體系,讓來之不易的豐收果實得到最有效的歸倉保存。

此外,針對不同作物特性,山東還推出精細化收穫方案:玉米推廣適時晚收技術,充分挖掘增產潛力;大豆採用低割臺、慢轉速作業,降低炸莢損失;經濟作物推行分級採收,提升產品附加值。一系列精準舉措,讓豐收的果實更加飽滿地裝入“齊魯糧倉”。

榨乾“一粒籽”,全鏈增值富民

在山東濱州,一粒小麥的“旅程”見證糧食產業的變革:一粒小麥可“變身”600餘種產品;1噸小麥的總產值能從3700元提高到9140元左右;小麥利用率接近100%,每年可節約糧食50萬噸……

從田間到車間,經過精深加工的淬鍊,普通小麥實現了華麗轉身。它不僅可以製成各類主食產品,更能轉化爲谷朊粉、特級酒精、膳食纖維、蛋白肽等高附加值產品,真正做到了“喫幹榨淨”、物盡其用。

這是山東大力推進糧食精深加工和全產業鏈發展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山東以發展循環經濟爲抓手,推動糧食產業從“粗加工”向“精深特新”轉型升級。全省已建成覆蓋小麥、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及副產物食用資源利用的五大國家級糧食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爲全產業鏈增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目前,山東糧食深加工原料綜合利用率已達到98%以上,玉米產業鏈產能利用率超過90%,大豆產業鏈開發產品達210餘種。這些成果標誌着山東糧食產業正在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新路徑。

“隨着全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價值鏈的持續提升,讓每一粒糧食都釋放出最大價值,爲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更多山東智慧。”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武傑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