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室公益計劃”落地屏山,打造“軟硬件協同”教育公益新範式

9月25日,由俞浩基金會與追覓生態聯合發起的“未來教室公益計劃”宣佈落地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宜賓市中山街小學屏山學校,這也是該計劃在中西部建設的首間“未來教室”。項目以“硬件革新+軟件賦能+目標昇華”爲核心理念,構建從“物質幫扶”邁向“個性託舉”的全鏈條公益模式,爲教育公益領域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未來教室”通過智慧教室改造,將AI編程區與創客課程體驗區有機整合,打造出“可操作、可互動、可創造”的沉浸式科技空間。在課程實踐中,學生可以親手操控無人機、運用 AI圖像生成軟件將創意可視化,真正實現“觸摸科技”,有效打破鄉鎮學生對科技的認知距離,爲個性與多元化發展提供實踐載體。

項目以“空間+設備+課程”三位一體的方式,爲鄉鎮學校構建完整的 “科技教育生態”,推動教育公益從“解決當下問題”向“培育未來能力”轉型。俞浩基金會通過整合企業科技資源,與學校深度協同,探索出“科技賦能-場景創新-生態共建”的可持續公益路徑。

在資源整合層面,項目形成了“基金會出模式+企業出技術+學校供場景”的三方協同架構:俞浩基金會負責公益模式設計+資源協調,確保項目符合教育公益目標;追覓生態發揮科技優勢,提供硬件支持與工程師資源,夯實技術賦能基礎;學校則根據教學匹配場地及師生資源,保障項目落地貼合實際需求。這一“各盡所長、優勢互補”的協作機制,爲項目可持續運行奠定了制度基礎。通過構建“多方協同”的資源整合機制,讓教育公益擺脫了對“單一主體”的依賴,具備了在不同地區推廣的可能。​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教室”並未採用傳統的標準化方案,而是圍繞“硬件配置+課程開發+導師對接”三大核心,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差異化需求進行靈活適配。硬件根據規模與地域特點定製,課程保留“基礎編程+AI啓蒙”核心模塊,導師體系則依託工程師資源庫提供持續支持,形成“因地制宜”的公益實施機制。這一做法也爲教育公益行業樹立了 “有空間、有內容、有方向”的閉環育人體系標準。

相比於傳統“物質幫扶”模式,“未來教室公益計劃”更注重“個性託舉”,不僅點亮鄉鎮孩子的科技夢想,也爲教育公益行業提供了一份“可落地、可持續、可複製”的實踐樣本。隨着“未來教室公益計劃”在更多地區的落地推廣,教育公益有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爲鄉村振興與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持續動能。(心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