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職工夜校這樣“出圈”

華燈初上,夜幕降臨,陝西省西安市工人文化宮普拉提教室裏,學員尚鑫正在瑜伽墊上認真拉伸。這是她第3次參加職工夜校的課程。“職工夜校讓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體驗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尚鑫笑着說。

像尚鑫這樣的學員在西安各工人文化宮比比皆是。從傳統的技能培訓到書法、秦腔、AI基礎應用、剪輯等多元化課程,西安市總工會與時俱進提升服務,豐富職工夜校的課程,更好滿足職工“充電”賦能的需求。現在,“白天上班,晚上學藝”已成爲許多西安職工的新選擇。

古都夜生活新畫幅

楊尚育在小寨工人文化宮學習無人機課程,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進行無人機實操練習。“我的無人機買了很多年,但沒有經過專業學習,一直不敢飛,看到工人文化宮開設無人機方面的課程,立馬報了名。”像她這樣在夜校重拾興趣的年輕人,正成爲文化宮裏的新風景。

不少年齡稍長的職工更是文化宮的常客。“用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緩慢均勻,聲音集中在鼻腔和頭腔……”跟着三意社秦腔演員屈蘇紅學習發聲技巧和唱、念、做、打,馮小安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今年59歲的他是一位資深戲迷,也是土門工人文化宮秦腔課的一名學員。

邊家村工人文化宮的書法教室墨香四溢,陝西省書協理事、西安市職工書協副主席趙剛正在爲學員授課。“這期課程主要針對書法零起點和隸書愛好者開設,共設10講20節課,涵蓋隸書章法佈局、集字創作及書法欣賞等內容。”趙剛說,每一位學員都認真聽講、練習,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職工們對書法的熱愛。

紡織城工人文化宮職工夜校暑期拳擊集訓班裏,拳頭擊打護具的悶響在訓練館內炸開,汗水隨着一記凌厲的擺拳甩落在拳臺上,學員們正在這裏上演一場“硬核”對決。

……

文化宮裏的一幕幕生動場景,勾畫出古都夜生活的新畫幅。

讓職工重回“學校和樂園”

自今年4月起,西安各個工人文化宮整合課程項目,通過工會搭臺、專業授課、職工受益的模式,統籌規劃,利用“指尖工會”線上報名系統,爲職工打造“八小時之外”的“學校和樂園”。

“報名人數遠超預期,課程供不應求。”西安市工人文化宮培訓部負責人白宇洋坦言,現在職工夜校文藝類課程佔了大頭,大家開始在“八小時之外”享受生活。

記者看到,如今各個工人文化宮的職工夜校,聲樂、普拉提、舞蹈、書法等課程備受歡迎。

“過去工人文化宮受衆以中老年人爲主。”邊家村工人文化宮職工夜校負責人聶朝莉介紹,隨着職工夜校的火爆“出圈”,工人文化宮整合原有資源,迅速“引爆”職工的熱情,大量年輕人紛紛加入。

“很多學員說,年輕時沒條件學的愛好,在這裏實現了。”紡織城工人文化宮培訓負責人牛菁說,過去職工對文化宮的認知多停留在“能放電影”,如今職工夜校讓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來,新的需求正塑造着文化宮的新貌。

“市面上一節課程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而文化宮堅持公益辦學原則,職工夜校基礎課程免費向職工開放。”土門工人文化宮工作人員說,儘管如此,職工夜校的師資力量也不容小覷,部分課程聘請行業內知名專家授課,組建師資庫。

向制度化體系化服務轉變

西安市總工會最新出臺的《加強市總直屬工人文化宮職工夜校管理十條措施》中,“標準化”是一個關鍵詞。西安市總不僅明確了職工夜校的辦學模式、課程體系和運營規範,還試圖通過制度化的管理,讓職工教育真正成爲一項可持續的公共服務。

10條措施中,首次提出的“統一調配”機制以及季度協調會制度,使全市工人文化宮的場地、設備和師資實現共享。這種集約化管理模式,既能避免重複投入,又能讓優質資源流動起來,從而在整體上提升工人文化宮的軟硬件水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市總在職工夜校中建立課程動態更新機制。每期課程結束後都進行評估,及時淘汰過時內容,引入新技術、新方法。

目前,隨着10條措施的落地,西安工人文化宮職工夜校正從零散的活動型服務,向制度化體系化服務轉變。

如今,各個文化宮每期課程報名“秒光”,學員年齡橫跨20歲至50多歲,覆蓋機關、醫院、學校、新業態從業者等多元羣體。“自從職工夜校‘火’了,越來越多的職工羣衆發現文化宮並非‘老年活動中心’,而是職工提升自我的陣地。”白宇洋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