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企”,解鎖鄉村全面振興密碼

一片普通果園,何以成爲熱門打卡地?

在四川省蒲江縣壽安街道插旗山村,一處古樸的庭院掩映於柑橘林中。遊客們悠然漫步在水景棧道上,星空帳篷裏飄來柴火雞的誘人香氣……這裏是村企“蒲江縣橘園酒店有限公司”打造的橘園農商文旅綜合體。

橘園中90%的員工是本村村民,通過盤活200餘種柑橘資源和清代川西故居,配套美食區、鄉村公園以及農產品小鋪等,月營業額超40萬元,還帶動周邊10餘家農家樂協同發展。

近年來,蒲江縣創新實施“一村一企”發展策略,通過村集體主導成立企業化載體,盤活鄉村閒置資源,實現集體經濟自主造血和村民多渠道增收。鎮域依託村企聯動打造特色產業與消費場景,推進農旅文體商深度融合發展,激發經濟活力。

標準生產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烈日當空,蒲江縣鶴山街道獅子樹村的千畝柑橘基地裏,村企“成都新蒲鶴農產品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治宏彎腰撥開茂密的枝葉,輕輕捏了捏一顆果實,轉頭對身旁的技術員說:“種植標準一定要盯緊,有機肥和綠色防控半點馬虎不得。”

不遠處,果農們正忙着給果樹澆水。“以前自己種,哪懂這些門道?現在村企手把手教技術,果子品質上去了,還和村企簽了約,每斤收購價比散戶多了一塊多!”村民劉大姐擦了擦汗,指着自家果園笑道。

王治宏掏出手機,翻出銷售數據:“截至目前,我們企業的銷售額達2554萬元,是全縣重點培育的19家鎮村企業中的首家上規村企。我們建成‘零農殘’示範基地,帶動全村果農實施‘兩個替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生產的柑橘不僅國內暢銷,還賣到了新加坡。”

蒲江縣發揮村企資源整合與標準引領作用,將碎片化的農業生產整合爲標準化體系,建立種植標準、農資供應、技術服務、質量檢測、品牌打造、包裝銷售的“六統一”全流程管控,建設“兩個替代”基地103個。“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醜柑”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品牌價值達426.57億元。

閒置資源變身“共富密碼”

夕陽西下,蒲江縣朝陽湖鎮仙閣村樅樹灘的“落日河畔”親水樂園裏,孩子們光着腳丫在淺灘撈魚抓蟹,歡笑聲此起彼伏。“去年這裏還是一片荒地呢!”農家樂業主楊軍說。

村企“成都樅樹灘生態旅遊有限公司”後,發動全村2000多名村民入股,湊齊300多萬元改造荒地,建成這個文旅綜合體。如今,樂園4個月營業額近100萬元,村民領到了分紅。75歲的李阿婆用首筆分紅買了智能手機。

村企喚醒村集體的閒置資源,使之成爲“共富密碼”。蒲江縣依託村企對全縣90餘處村級優質閒置資源和富餘資產進行開發,年增收超千萬元。

產業鏈上跨界增值

蒲江縣成佳鎮聖茶社區的精選中心車間裏,機器飛速運轉,茶香四溢。“我們錨定毛茶精選業務項目,建設了精選中心生產線,還成爲農夫山泉等知名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村企“蒲江縣茗選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良指着生產線說,企業打通了“種植—加工—文旅”鏈條,目前營收已突破150萬元。

浦江縣推動村企通過延伸產業鏈、跨界融合打造新消費場景,實現農業價值鏈的立體重構。在加工端發展果酒、抹茶等精深加工,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8%,溢價率超30%;在營銷端構建“線上+線下”立體網絡,與京東等企業簽訂訂單超億元;在場景端打造研學、康養等10餘類消費場景。2024年,全縣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產值38.7億元,網絡零售額超77億元,旅遊綜合收入達66.2億元。

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更順暢

浦江縣甘溪鎮明月村荷塘邊,村民唐寧正帶着遊客體驗陶藝製作。村企“成都明月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後,引進100多名“新村民”,發展陶藝體驗、餐飲住宿等產業。明月村通過“鄉村體驗+城市消費+明月夜校”模式,年銷農產品和文創產品超5000萬元,帶動150多人返鄉創業,靠村企搭橋實現了城鄉融合共富。

人是城鄉融合發展中最核心的要素。蒲江縣創新推出“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人才政策和服務機制,精準滴灌鄉村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

村企主動對接吸納城市人才資源:西來鎮鐵牛村人才服務站化身“創客磁場”,吸引60餘名設計師、藝術家化身新農人,駐村孵化“阿柑週末營”等爆款項目;獅子樹村柑橘基地、聖茶社區茶園建立產學研基地,引進12支高校科研團隊紮根田間地頭,將實驗室技術轉化爲生產場景……

行走蒲江,“一村一企”生機勃勃。2024年,蒲江涉農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46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全省前列,帶動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鄉村全面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