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區推動14家社區食堂向“企業共享食堂”轉型

最近,杭州市上城區四季青街道一企業職工小張在就餐上有了新選擇。午餐時間,她來到公司附近的社區食堂,點了一葷一素一湯的搭配,一共18元。“價格比外面便宜近一半,食材新鮮、口味清淡,還離得近,再也不用爲午飯發愁了。”小張笑着說。

小張發現的“寶藏食堂”,是上城區的一家“幸福鄰里食堂”。近年來,上城區聚焦企業職工用餐需求,以優化社區食堂功能、拓展服務場景爲抓手,讓社區食堂變身“企業共享食堂”,通過一碗碗熱騰騰的飯菜,把便民惠企的舉措落到實處,讓營商環境更有溫度。

小飯桌承載大需求

小微企業自建食堂條件不足、外賣價高且難保品質、周邊小館重油重鹽……對上城區約12萬家企業的職工來說,一頓放心、實惠的午餐,曾是不少人的心願。

今年初,上城區審管辦牽頭推出“爲企辦實事”項目,區民政局在認領“就餐無憂”這一項目時,一組調研數據觸動了他們:轄區80%以上的小微企業沒有食堂,55%的年輕職工將“就餐不便”列爲工作中的主要困擾。

據瞭解,近兩年,上城區已推動社區食堂突破“僅服務老年人”的定位,轉型面向大衆開放。然而,社區食堂的公益屬性要求菜品定價低於周邊商業餐館,客流的“潮汐式”波動又加劇了運營壓力。

上城區爲企服務中心的調研數據顯示,老年人喫飯早,中午11點半至13點時段的老年顧客驟減至20%,食堂裏幾乎沒有人流。而企業職工的需求恰恰在此時段。

一邊是企業職工“選擇少、難稱心”的用餐難題,一邊是社區食堂的“運營造血”需求,“錯峯共享”成了破題思路。上城區民政局及相關部門在14個街道中各選一個社區食堂進行試點,推動社區食堂向“企業共享食堂”轉型,讓公共服務的“公益心”與市場運營的“煙火氣”有了交叉點。

從普惠化轉向精細化

如何讓忙碌一天的白領們喫得健康,喫得營養,喫出新花樣?作爲開在寫字樓門口的食堂,小營街道金錢巷社區幸福·鄰里食堂給出了答案。

“我們會在每晚7點半到8點上線9.9元‘一葷一素盲盒’套餐,讓白領們不用操心晚上喫什麼。”食堂負責人表示,他們還聯合社區衛生院,將“藥食同源”的養生理念融入爲年輕人設計的套餐中,爲菜品做了科學的營養搭配。

7公里外,清波街道清河坊社區幸福·鄰里食堂的送餐車剛出發,車廂裏碼着20份爲企業定製的午餐。

“這是專門爲周邊企業職工和商家準備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送餐上門搭配“一葷兩素20元”“兩葷兩素28元”套餐,滿足高效用餐需求,企業充值還能享充100元送20元的福利。

到了中午12點,筧橋街道明桂社區幸福·鄰里食堂負責人劉三妹將“企業專區”的牌子擺上桌,笑着說:“這些企業員工就像自家人,他們常來,食堂纔有生氣。”

年輕客羣成“座上客”

“我們的菜品都是少油少鹽,沒想到吸引的大多是年輕人。”當年輕客羣逐漸成爲社區食堂的“新主角”,各社區食堂從菜品、服務、場景到運營模式都做出針對性調整,紛紛亮出“企業專屬服務包”。

走進上城區青年路48號的湖濱街道青鄰食堂,映入眼簾的是明檔菜區,玻璃上清晰地貼着當天提供的菜品和價格標籤。原木風格裝修、淨水器、洗手池一應俱全。開放式廚房裏,負責人鍾國興正緊盯着翻飛的鍋鏟。

鍾國興告訴記者,今年6月,食堂門口掛出“企業員工充值享9折”的海報,消息很快在附近公司傳開。

“起初是圖個新鮮,沒想到這紅燒肉真喫出了家的味道。”職工小陳的充值卡已續費3次,“在這裏喫飯划算又安心。”

如今,不少距離食堂幾公里遠的職工,偶爾會專門坐地鐵過來就餐。爲了進一步與年輕人拉近距離,鍾國興還計劃推出“青年午餐盲盒”。

受訪專家表示,這種圍繞職工需求打造的運營模式,切實滿足了職工羣體特別是年輕人的就餐喜好。“企業共享食堂”也因此成爲連接社區與企業、服務民生與優化營商環境的紐帶,更爲社區食堂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了寶貴經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