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謙:用圖畫書開啓孩子的想象之門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在童書的世界裏,何謙以其獨特的創作視角和細膩的情感表達,爲孩子們描繪出一個個充滿夢想與探索的故事。他的作品從人類對飛行的嚮往到宇宙的無盡奧祕,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也傳遞了對理想的執着追求。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環球網有幸採訪到何謙,聽他分享了創作背後的故事與感悟。

環球網:“我要飛” 系列圖畫書展現了您對探索航空航天領域的濃厚興趣。從該系列的第一本《我要飛》到近期出版的《火箭計劃》,以及即將出版的《宇航員計劃》《登月計劃》,這種探索主題的內核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對探索的理解有了哪些新的昇華?

何謙:飛行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所向往的,在歷史中不乏先行者。《我要飛》裏面的角色就是參與法國孟戈菲兄弟那次熱氣球實驗的動物們,並且在書中表現了那一次實驗的場面,還有貼在牆上的設計圖紙,其中有一部分是達·芬奇的手稿裏的飛行構想,書的最後還致敬了我國明代的航空航天先行者萬戶,他們都是讓人欽佩的理想踐行者。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不僅會遭遇挫敗,也會有跑偏了的時候,我的老師經常說“畫畫要純粹一點”。我的理想是成爲一個畫畫的人,並且已經實現了,接下來就是想把書做好,爲大家付出,其他的就不要多想了。這是現在我對追求理想的認知,有了這些新的感悟之後,就有了再做續集的想法。

環球網:您的作品常常將科普知識巧妙融入故事之中。在創作時,如何確保科學內容的準確性與故事趣味性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創作科普故事時,您如何站在孩子的視角,將複雜的科學原理轉化爲充滿童趣且邏輯連貫的故事線索?​

何謙:一般我會先設定角色,然後確定故事開頭和結局,再去搜集相關學科資料,最好是能到現場蒐集一手資料,根據要講述的科學內容劃分知識點,再確定情節點,梳理故事框架,故事的文字和草圖會相互對照着調整幾次,爲了確保學科內容的準確性,出版社也會請相關學科研究人員審覈,如果出現在知識點或者講述邏輯上的錯誤會再做修改。如果是與科研人員合作基本上也是需要文字和圖像反覆調整數次,各取所長合作定稿。

因爲我自己帶孩子,所以經常和孩子的小夥伴們在一起玩,有時候也會去幼兒園給孩子們讀圖畫書,可以看到孩子們在不同階段對圖畫書內容的反應,這些都能很好地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特徵,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寫故事的時候,我心裏會設定一個讀者年齡段,科學內容以及故事情節會盡量圍繞着設定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徵展開。有時候我也會把還未定稿的故事講給孩子和他的夥伴們聽,看看他們的反應再做調整,但前提一定是自己做得投入而且覺得好玩。

環球網:在《你的手 我的手 他的手》中,您通過獨特視角讓孩子理解雙手的意義。如何從細微處切入,讓孩子能夠清晰理解?​

何謙:看到文章第一稿的時候,我就被文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身份和職業所吸引,而且文字作者沒有做過多的描寫,給我留下了大量的想象和創作的空間。

起初,我只想到用勞動工具去呈現家庭成員的身份和職業,可是這些工具,尤其是傳統勞作的工具離孩子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所以我想加上勞動過程中的感受和勞動成果,這樣也許可以幫助小讀者們理解這些手藝。勞作的專注和感受是勞動者內心的活動,所以我採用了一些誇張的手法來表現,想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全神貫注在勞作中,並且不斷地解決遇到的問題和創造美好生活狀態表現出來。他們的勞動成果既是他們的作品,又是大家的生活必需品,這就是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我不確定小讀者們是否能讀懂,也許他們只看到了家庭成員們各自忙碌,也弄不清書裏的多數傳統工具該怎麼使用,所以這本書在創作的時候,我是期望大人能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分享,這也是一種傳承。

環球網:您是如何開始涉足圖畫書創作領域的?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和困難?

何謙:我是從給兒童雜誌和兒童小說畫插圖開始涉足的,因此結識了幾位做圖畫書的編輯朋友,他們帶我開始接觸圖畫書,剛做圖畫書時我缺乏經驗,仍舊以爲就是給文字內容配圖,非常感謝編輯朋友們的包容,讓我邊做邊學邊並給出建議,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創作方法。

遇到的困難就是文字和圖像的結合,以前認爲圖畫書的文字是圖畫的描述講解或者圖畫是對文字的補充說明,所以做出來的圖畫書讀起來總覺得文字或者圖畫有些多餘,情緒也不夠連貫。後來我才意識到文字和圖畫應該相互引導,要取捨得當,否則會影響閱讀情緒的連貫性。

環球網:在您的閱讀經歷中,是否有一些書籍讓您印象深刻,或對您的創作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

何謙:有的,比如《施拉德論施拉德》,作者是凱文·傑克遜。我嘗試了裏面提及的劇本寫作方法,很受啓發並在此基礎上逐漸找到了自己編寫故事的方法。還有一本書是圖畫書《外公》作者是約翰·伯寧罕,故事很感人,是這本書讓我開始關注圖畫書的文與圖之間的關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