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在歷史長河中打撈不該被遺忘的星辰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歷史不僅屬於帝王將相、英雄豪傑,也屬於每一位普通公民。我們把事情做好,就在創造歷史。”著名教育學者、作家李鎮西在新作《浴血中國》出版之際接受環球網專訪,以獨特視角,講述十位抗日將領的傳奇故事。

李鎮西向記者強調:“教育本身就包含文、史、哲。教育者心中本就該裝着歷史。”他以抗聯將領周保中爲例:“這位雲南籍將領率部在東北孤軍奮戰,與日軍周旋十四載,這樣的英雄不該被遺忘。”

李鎮西透露篩選書中十位將領的原則:“既要是在抗日戰爭的歷史節點中,也要有卓著的貢獻。”他特別提及空軍英雄高志航:“電視劇《遠去的飛鷹》中朱亞文飾演的角色,讓觀衆記住了演員卻‘忽略’了英雄本身。不應‘喧賓奪主’。”

對於趙一曼被選入書中的爭議,他力陳:“她黃埔軍校出身,領導武裝鬥爭,犧牲時僅31歲。論貢獻、論精神,她當之無愧。”李鎮西補充:“趙一曼越獄時的護士韓勇義、獄警董憲勳,兩位普通中國人的義舉值得銘記。我專門爲他們寫了文章,反響強烈。”

在“歷史真實與文學敘事”的平衡上,李鎮西態度鮮明:“真實是底線。楊靖宇犧牲時是否攜帶口琴?警衛員回憶錄說法不一,這個細節我寧可不寫。”他以左權母親的故事爲例:“1949年,30多位解放軍戰士看望失明的左母,羅舜初將軍說‘我們都是你的兒子’。這樣的真實細節,比任何虛構都更有力量。”

當被問及作品獨特性,李鎮西坦言:“或許是故事性與真實性的結合。我追求‘用細節說話’,比如周保中日記裏‘今天五軍在戰鬥’七個字,勝過千言萬語。”對於未來創作,他表示:“沒有計劃,隨心所欲。可能會寫瞿秋白、張太雷,也想爲林徽因正名——她被過度‘娛樂’化了。”

採訪最後,李鎮西分享閱讀感受:“茨威格《人類羣星閃耀時》教會我捕捉歷史瞬間,《紅巖》的精神血脈至今流淌在筆下。”

從教育講臺到歷史長卷,李鎮西始終秉持中國人的信念:“那些在黑暗中舉着火把的人,不該在黎明到來時被遺忘。《浴血中國》不是悲歌,是寫給未來的情書——願每個名字都化作星辰,照亮民族的精神天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