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來說,市場份額並非評判業務成果的唯一標準,盈利水平纔是我們的首要考量因素。” 大衆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1月中旬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當各車企紛紛將新能源汽車佔比作爲主要業績指標時,大衆汽車中國卻將“掙錢”作爲首要課題進行討論。
既要銷量不下滑、又要保持利潤,最重要的是快速向新能源、智能化這種大投入的技術方向轉型。這是傳統車企面臨的壓力現狀。目前看來,沒有車企能夠“三全”,尤其在2024價格戰激烈的車市中,車企最先被犧牲的就是利潤。
作爲在中國體量最大的跨國汽車品牌,大衆汽車艱難地保住了底線。1月中旬,大衆中國陸續公佈了2024年在中國的業績和2025年計劃,稱在運營上“達到了所有的預期目標,包括交付量和盈利”。2024年,大衆汽車在中國共交付了超過290萬輛汽車,與2023年的292.8萬輛基本持平。在全球市場,大衆汽車集團交付車輛超過900萬輛,中國仍是最大市場,佔比三分之一左右。
與新能源汽車產品佔比仍未達10%相比,大衆汽車在華燃油車的表現成爲最大的亮點,其在華市場份額超過21%。這是自2005年以來,大衆汽車集團在中國燃油車市場達到的最高市場份額。速騰、途觀、帕薩特、邁騰、奧迪A6系列等多款經典燃油車型在各自細分領域繼續“掘金”,爲大衆汽車在華的利潤提供了保證。
在“虧損”成爲2024年汽車業主題詞的背景下,一些合資車企能夠“保住盈利”,實屬難得。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全球汽車與工業品領導團隊張君毅認爲,“保住利潤”是促使跨國車企能在中國繼續投資的底線。2024年前三季度,大衆汽車整體淨利潤爲89.2億歐元,同比下降30.7%。四季度,大衆汽車關閉歐洲工廠的決定引發一系列產業動盪,總部轉型的舉步維艱,讓更多目光聚焦於其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
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普遍虧損的現實情況下,“不能犧牲利潤來保銷量”“靠燃油車利潤來支撐在華新一輪投資”已是跨國車企的共同思路。奔馳、通用等車企都曾不斷強調這一點。這也是爲何上汽通用會在2024年四季度恢復盈利的原因所在。
不過,即使是大衆汽車,也無法保證燃油車能夠維持現有利潤水平。“價格戰今年還將延續,甚至還將加劇,隨着市場價格的不斷走低,衆多車企面臨着盈利難題。”貝瑞德表示,大衆已經做好了準備,不會不計代價地追求銷量增長。
大衆汽車對於豐利時代的不可重返有着清醒認識,貝瑞德認爲:價格將難以迴歸以往的高水平。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市場透明度極高,他們清楚以何種價格能購得何種產品。無論是大衆汽車集團還是整個行業,都需着力提升成本競爭力。我們絕不能消極等待,幻想市場未來會自行改善,或認爲消費者會願意支付更高溢價。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破除溢價幻想,對合資車企而言是殘酷的,意味着在消費者的認知觀念中,合資品牌要和自主品牌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去競爭。這也預示着,積極應對激烈的價格競爭對合資車企而言將是一項長期功課。
大衆汽車將2025年定爲“交付之年”,長春、上海、合肥三大基地都有新能源產品推出。從2026年起,隨着大衆和小鵬研發的電子電氣架構落地,代表大衆轉型成果的產品將集中釋放,其中至少有8款專爲中國開發的純電動車型將上市。
這一產品投放節奏意味着,從2025年開始,大衆汽車將面臨着更艱鉅的盈利挑戰。因爲新能源的高投入將進入回收期,而大衆產品的競爭力和對價格戰的承受力仍具不確定性。雖然大衆宣稱在中國已實現開發週期減少30%、成本減少40%的目標。但從2024年來看,在純電市場佔有30%以上份額的A級車型,成交價格在過去兩年當中下降了22%。這也是大衆品牌電動車集中作戰的區域。直到2026年,大衆首個在中國本土開發的、面向A級車市場的CMP純電動車平臺的車型纔將推出。屆時成本降幅能否跟上趨勢仍很難說。
與合資品牌相比,目前本土車企的成就感更多的建立在銷量之上,這符合規模產生效益的規律。但2025年,中國車企將進入新一輪技術比拼和新一代產品的投放期,盈利的支撐能力也將進一步凸顯。
好的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汽車業參與者認識到,向新能源的轉型是場“馬拉松”,過早“孤注一擲”只會讓自身腹背受敵、難以走到終點。在這種反思下,傳統動力車型在未來兩年的角色以及技術降本的力度都會不斷加強。
從各大車企最新釋放的產品計劃可以看出,純電動車不再是唯一的轉型方向,混動、增程等此前被認爲價值有限的“過渡技術”開始成爲廠家爭相補上的一塊拼圖。以大衆汽車爲例,按計劃將在未來幾年爲所有主要的燃油車型提供高端技術升級,或推出混動版本車型。但另一方面,壓縮採購成本所帶來的安全風險也成爲隱憂之一。
大衆汽車的路線具有特殊性,但不論中外轉型節奏有多大區別,對“掙錢”這一基本商業規律的尊重,是汽車企業都應該有的底線思維。2025年,最應該被“卷”起來的是“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這將決定着有多少汽車企業能歡歡喜喜、有錢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