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8.6%;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49億,佔整體人口的17.7%;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2%;我國已連續11年成爲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展示了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週年的累累碩果。30年間,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創造了快速發展、成效顯著的數字經濟,形成了兼容幷包、極富活力的網民羣體。與此同時,互聯網新技術不斷創新發展,“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描繪“實數融合”新圖景。
互聯網基礎不斷夯實
數字基石築牢實數融合發展根基
《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持續豐富,網絡基礎能力持續優化。截至2024年12月,我國互聯網域名總數爲3302萬個,“.CN”國家頂級域名數量達2082萬個,IPv6地址資源總量達69148塊/32;截至2024年11月,累計建成5G基站419.1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到2.09億戶,實現了“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村村通寬帶”。
對此,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鬱林表示,域名、IPv6等互聯網基礎資源是互聯網的“神經中樞”,也是數字世界的底層基礎。互聯網基礎資源在泛在移動、智能運維、安全可信、協作治理等方面的技術突破,正在爲數字經濟與實體產業融合提供更強大的網絡承載能力。
與此同時,我國數據要素開發利用和數字資產化進程不斷加快,爲進一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供更強勁的動力。“數據要素作爲數字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劉鬱林表示,互聯網技術通過生產者、消費者、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互聯和數據互通,實現了各類數據匯聚激增,並通過與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重組配置和協同利用,進一步釋放乘數效應。
“實數融合”加速推進
爲實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數字化轉型是推動製造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路徑,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推進。
《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2%,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已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340家、“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過1.5萬個,反映出製造業領域實數融合正加速向縱深推進。
“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成爲民生消費領域助消費、促便利的惠民利器,讓民生幸福成色更足。”劉鬱林表示。2024年,互聯網等數字技術進一步與消費流通、公共服務、農業農村深度融合。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爲26.8%;在線餐飲、即時配送等數字服務保持較快增長,城市IP、體育演出、非遺文化等“實數融合”新場景層出不窮;政務、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更加智慧,湧現出大批優秀案例;涉農數據進一步匯合,“寄遞+農村電商+農特產品+農戶(合作社)”模式廣泛推廣,有力推動村企雙向“奔富”。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領引數字生產力躍升蝶變
《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加速湧現,智能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快建設,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曉表示。
人工智能產業融合成效顯著。在農業領域,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了農業物聯網、傳感器、農業機器人等新型產業發展,通過改進生產工具、變革生產技術,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風險。在製造業領域,人工智能通過對傳統產業生產製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環節的賦能改造,能夠實現提質增效和降本降耗。我國已連續11年成爲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個,10年間增長近19倍。在服務業領域,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客服系統的應用,不僅可以提供實時響應服務,還能爲消費者帶來個性化和智能化服務體驗,提升服務效率,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提速,網民使用率不斷提升。
《報告》顯示,近兩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顯著進展,技術路徑基本探明,應用路徑逐漸明確,產業化應用落地廣泛。在網絡視頻等文化娛樂產業,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到內容策劃、製作、宣發、個性化推薦和線上營銷等各業務場景中,提升內容創作質量及商業變現效率。如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AI”目前已有超過600萬用戶,累計生成超6500萬個視頻和超1.75億張圖片。
與此同時,網民應用加速普及。在用戶端,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以“AI助手”“智能助手”爲主要產品形態,並與即時通信、辦公軟件等傳統互聯網產品進行融合,爲用戶提供智能化的交流、辦公、創作體驗。《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有3.31億人表示自己聽說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佔整體人口的23.5%;有2.49億人表示自己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佔整體人口的17.7%。20~29歲的網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比例最高,達到41.5%;其次爲30~39歲的網民,比例爲23.9%;19歲及以下網民達到21.1%。(蘇德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