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銷手機號應注意哪些問題 “二次放號”如何更好保護用戶權益

“用戶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當手機號不用了,去營業廳註銷,過一陣運營商會重新將手機號投入市場銷售。下一個用你手機號的人,可以用手機驗證碼登錄你的支付寶、微信等各類軟件,後果不堪設想。”

近期,安徽銅陵一位民警在社交賬號發佈的一條科普視頻引發網友熱議。本期聚焦註銷手機號應當注意的一系列問題,以及如何有效應對“二次放號”帶來的個人信息泄露和財產安全風險。

“二次放號”是行業正常操作嗎?

這位民警所談的場景是“二次放號”,是指老用戶停用或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後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戶選擇,這種循環使用碼號資源是國際通行做法。

“手機號碼二次銷售是國際慣例,因爲號碼資源有限,所有運營商都這麼做。”市場研究機構Omdia首席分析師楊光對記者說。

消費者到營業廳辦理新手機號,有多大概率會購買到“二次放號”的號碼?據瞭解,如果想要全新號碼,需要在營業廳選擇新號碼段,比如17或者19開頭的號碼段,而如果是一些老號碼段,比如18或者13開頭,就有可能是“二次放號”的號碼。

“二次放號”是行業正常操作,可能存在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卻令人擔憂。北京金女士的手機每個月都會收到一個公積金繳存和餘額的短信,但是這個信息並非她自己的,而是她當前手機號上一個用戶的。“已經連續收到兩年多了。”雖然這些短信沒有透露更多個人信息,但她感覺仍然是挺敏感的內容。

對此,三大運營商客服均表示,一般在用戶主動銷號時,工作人員都會主動提示,如果綁定銀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軟件,建議先解綁,然後再去辦理註銷。

註銷的手機號多久重回市場?

中國電信客服表示,根據國家規定,所有號碼都是循環利用的,用戶將手機號註銷後,號碼會有90天的冷凍期。此期限過後,纔可能被重新投放市場。

中國移動客服表示,手機號在銷戶後存在90天的冷凍期,冷凍期內用戶本人仍可找回該號碼繼續使用,冷凍期後號碼會再次進入號碼庫用於後續向市場投放。

中國聯通客服表示,用戶註銷號碼時,營業廳服務人員和業務受理單上會提醒及時解除相關互聯網應用綁定,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同時,中國聯通已與部分主流互聯網企業建立了信息共享通道,爲用戶提供免費查詢和清理服務。

“主動註銷手機號和被動註銷手機號,號碼重回市場的時間略有不同。”業內專家表示,根據行業相關規定,用戶主動註銷手機號,運營商在90天的冷凍期後才能重新投放該號碼;因欠費等原因而被動註銷的手機號,一般在半年後纔會再次投放。

記者查詢到,根據《電信條例》和《電信服務規範》的規定:用戶在欠費30日內未交費的,電信服務商可暫停相關服務,即“停機”;在停機後60日內仍未交費的,可終止服務,即號碼註銷;號碼註銷後至重新啓用(二次放號)的時間至少爲90日,稱爲“凍結時限”,時限過後號碼即可再次放出。可見“二次放號”符合法律法規。

註銷手機號是否等於出賣自己?

不少網友討論,自己的手機號綁定的軟件太多,如果解綁不到位,會因爲號碼註銷而產生許多問題。有網友說,自己因爲怕麻煩和遺漏不敢換手機號。有網友則表示,自己曾遇到更換新號碼需要舊號碼收驗證碼的情況。

“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這種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符合一定實情。按照目前的手機號註銷機制,手機號一旦銷戶,移動通信運營商過一段時間就將手機號重新投放市場銷售。而現在各類賬號和軟件都以手機號作爲登錄的關鍵步驟,密碼修改等功能可以通過手機驗證碼的方式處理。用戶在手機號銷戶之前,如果沒有及時將手機號與APP賬戶解綁,那麼手機號新主人可以通過手機驗證碼的方式登錄相關APP賬戶,甚至修改移動支付密碼等。這不僅可能造成隱私泄露,而且可能造成財產損失。

如今,APP已經全方位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於互聯網更新迭代速度很快,不少手機用戶不僅下載了很多APP,而且用手機號註冊、綁定的APP賬戶越來越多。實際上,很多人早已忘記到底下載過多少APP,也不記得手機號到底綁定了多少APP賬戶,這給用戶解綁APP賬戶帶來極大不便,也給APP賬戶中的財產安全帶來不小隱患。

註銷手機號可能帶來哪些風險?

近年來,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網絡實名制的深入推進,從餐廳掃碼點餐到機構辦理各項業務,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機號+驗證碼”已成爲各類平臺、應用最爲便捷的實名認證手段之一。

一個手機號碼到底註冊和綁定過多少個應用程序或業務,絕大多數人根本記不清。目前,註銷的手機號重新回到市場上,前主人未解綁的應用或認證業務,有可能被號碼新主人使用或關聯。

有網友反映,新辦的手機號,有時還會收到相關部門發送的有關號碼前主人的欠費提醒短信;有人新辦的手機號會收到號碼前主人的網貸逾期短信等信息。註銷手機號時,如果不主動解綁或取消各類應用和業務的認證,後續的號碼使用者將有可能登錄號碼前主人的應用賬號進行各類操作。同時,號碼前主人在各個平臺、網站、APP裏的個人信息、賬戶密碼等關鍵信息也可能泄露……

“關於註銷手機號可能帶來的財產安全風險,大家不必過於擔憂。”電信分析師付亮表示,金融機構、頭部網絡平臺在涉及資金功能等方面都設置了多重保障,想要進行大筆資金交易,除了第一道手機認證外,還會需要密碼、指紋、個人信息、人臉識別等多重認證。

記者就未解綁銀行預留手機號是否存在風險諮詢了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支行,上述兩家支行工作人員表示,即使能夠獲得手機驗證碼,使用手機銀行APP、支付寶、微信支付還需要支付密碼,還得跟賬戶實名信息做匹配,“風險應該較小,免密支付可能會有影響”。

如何查詢號碼註冊信息?

註銷手機號,關鍵在於解綁號碼認證過的各類平臺、網站、應用和業務。據瞭解,目前沒有哪個軟件可以查到電話號碼名下所有的註冊信息。去年底,工信部“一證通查2.0”部分功能升級,據記者體驗,在“工信微報”微信公衆號下方菜單欄點擊“政務服務”中的“一證通查”功能就可進入查詢頁面。進入查詢首頁面後,點擊“互聯網賬號”,填寫本人手機號、身份證號後六位和驗證碼,就能查詢到主流互聯網APP和網站的賬號註冊情況。相關查詢結果將在48小時內通過10699000統一的短信端口進行回覆。

據瞭解,基礎電信企業還開發了二次號碼解綁服務,在號碼再次投放市場前,會通知互聯網應用提供商對已接入的互聯網應用進行解綁,目前已覆蓋支付寶、淘寶、唯品會、快手等多個主流應用。

不過,有消費者向記者反饋,不少與手機號綁定的常用APP,“一證通查2.0”並未覆蓋,且不會有人專門記住自己的手機號到底綁定了多少個應用,在註銷手機號前確保對其進行全部解綁是極難的。目前看來,手機號與APP進行解綁是一項“大工程”,由於目前不同應用解綁手機號的方式和操作不同,運營商進行統一操作時會較爲困難。

“大平臺的安全機制和防護手段相對完善,小網站、小應用數量龐大,應是注意的重點。很多小應用大家可能只在註冊時認證和使用過,之後忘記的可能性很大。目前還沒有較爲有效的技術手段能夠一次性解綁各類應用。”付亮表示。

如何有效應對“解綁”難題?

在這種情形下,要避免“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這種風險,關鍵是“一鍵解綁”功能要實現全覆蓋。用戶能夠通過“一鍵解綁”功能輕鬆解綁所有曾經綁定過的APP,爲我們的網絡生活減負並加上“保險鎖”。

目前雖然已經推出“一證通查”功能,並提供解綁服務,但“一證通查”功能只是覆蓋主流APP,沒有覆蓋所有合法經營的APP,“手機號碼綁定了多少APP”這個痛點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要知道,一般來說,越是非主流APP,用戶越容易忘記解綁。從這個角度來說,相關部門應當儘快實現“一鍵解綁”功能全覆蓋,讓用戶解綁所有網絡賬戶、APP賬戶不再發愁。

互聯網平臺應當不斷完善優化用戶賬號沉默期和自動解綁、自動註銷功能,改變只能是用戶主動解綁賬戶的局面。一旦網絡用戶不再活躍,很長時期沒有登錄、使用,淪爲“殭屍”用戶,APP平臺應當主動對“殭屍”用戶綁定的銀行賬號、手機號予以解綁,保護用戶的隱私和財產安全。

互聯網平臺要不斷增加賬戶密碼修改的安全係數,特別是像移動支付密碼修改這類涉及資金財產安全、虛擬財產安全功能的,應當採取雙保險,不能只靠手機短信驗證碼,還應當配套人臉識別驗證,對人臉識別驗證不通過的賬戶,要及時凍結。

“運營商可以考慮對‘二次號碼’採取如在重新分配前進行更嚴格的驗證程序等措施,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或應用也應該加強賬號安全措施,如引入多因素身份驗證、增強密碼策略、監測異常登錄等。”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旻表示。

專家建議,普通人在生活中用手機驗證時應多留個心眼,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手機認證和一鍵登錄等授權行爲;儘可能少地在互聯網平臺上存儲個人隱私信息;註銷手機號時,儘早把銀行、互聯網支付工具關聯的手機號碼修改爲新的自己正在使用的號碼;不在多個平臺上使用同一個密碼,可設計分級密碼,如餐飲類用密碼A、辦事類用密碼B。

“網絡平臺運營者在服務過程中,除手機號外,還應該配套其他身份信息,如身份證、人臉識別等,尤其在涉及財產、重大人身權利的網絡服務方面。手機號碼相對身份證來說還不太穩定,人口流動、網絡服務選擇等都可能造成手機號變更。”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爲解決註銷問題從而擴大平臺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範圍,個人信息泄露風險也會相應提高,較簡單的解決思路是儘量減少手機號碼認證,身份證認證效果可能更好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