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萬維方漢:Sora時代,緊抓SOTA紅利

2024年春節期間,由OpenAI發佈的AI視頻工具Sora就震撼了世界,其逼真的畫面細節,以及遠超同類水平的物理理解力、畫面連貫性、主體穩定性,使得Sora瞬間引爆了全球。

首當其衝的是內容行業。

Sora一經發布,創意軟件巨頭Adobe股價應聲暴跌7.41%,市值瞬間蒸發超百億美元,創下500天內最大跌幅,網絡上處處充斥着“插畫師失業”“剪輯師失業”“作者失業”的焦慮氣氛。

可另一方面,海量AI輔助創作的文案、圖像、視頻卻又如雨後春筍般瘋狂湧現:三天出版AI繪本、1小時速成AI有聲書、一週手搓AI《西遊記》……無數人通過AI輔助內容生成挖到了AIGC第一桶金。就在2月26日,CCTV-1正式開播了中國首部文生視頻AI動畫片——《千秋詩頌》。

Sora對於內容產業意味着什麼?中美的AI差距究竟有多大?AI產業的紅利在哪?面對OpenAI,中國AI從業者還有機會嗎?

“AI不僅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更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投入非常大。OpenAI有了五年以上的工程積累,讓其他公司在追趕的時候非常喫力,而且它不開源。”崑崙萬維董事長兼CEO方漢說。

“但是,任何先進的技術,想長久保守機密非常困難。技術一定會隨着時間推進而加速普及。技術上的門檻和工程上的經驗,很快會被抹平。”方漢補充道。

在這場AI浪潮中,崑崙萬維的角色無疑是特殊的。

與大量“拿着錘子找釘子”、業務難以落地的AI創業公司不同,作爲一家業務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平均月活躍用戶近4億,手握AGI與AIGC、信息分發、社交娛樂及遊戲等大量應用場景的上市公司,崑崙萬維有着足夠多的“釘子”亟待被解決,也有足夠多的數據、用戶、資源、以及GPU。

2023年8月,崑崙萬維推出國內第一款AI搜索引擎“天工AI搜索”,奠定了中國AI搜索鼻祖的地位。

可另一方面,無論是社交、音樂、遊戲、還是內容平臺,這些崑崙萬維賴以生存的主營業務,正是受到AI衝擊最大的賽道。

對於崑崙萬維而言,AI不是一場口頭的“轉型”,而是一場“Go Big or Go Home”的存亡之戰。

一、“當創作門檻降低1倍,內容數量增加10倍”

“我不認同Sora就是AGI(通用人工智能),Sora跟AGI沒關係。但這是文生視頻的重要節點,它把這條路跑通了。很快,視頻生產的成本將會大幅降低。”方漢說。

在內容生產行業,有這麼一條規律:如果內容製作門檻降低1倍,那麼內容創作者的創作數量將會增加10倍。

這是一條被產業多次驗證過的定律。以短視頻舉例,隨着通信技術從3G、4G邁向5G,再配合上手機處理器、攝像頭、以及OS、觸摸屏等一系列的技術創新,視頻拍攝的門檻不斷降低,短視頻內容行業迎來驚人的爆發。

“一旦把(視頻製作)門檻降下來,全民都在創作視頻,UGC內容創作平臺上的海量內容就會把PGC平臺給淹沒”方漢說。

同樣的故事正在AIGC領域悄然上演。

200元一張的淘寶模特圖變成了0.02元的AI生成圖片;經過專業調校的AI有聲書足以以假亂真;在小紅書上買4.9元的AI壁紙,半年漲粉大幾萬;AI孫燕姿一度成爲B站上的“流量密碼”……

甚至就在最近,李一舟《每個人的人工智能課》一年內賣出約25萬套、網紅藝術家“曾bobi”被指使用AI作畫冒充原創等事件,都從側面證實了AI生成內容的火爆。

2024年1月5日,崑崙萬維發佈了公司全新使命——“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讓每個人更好地塑造和表達自我。”

這其中,“塑造自我”指的是通過AI實現個性化的終身學習、“表達自我”指的則是通過AI把人類創作門檻降得足夠低,讓人們更充分地實現自我表達。

“此前做視頻的成本太高了。Sora出現之後,所有傳統視頻工作流上的人都會受到比較大的衝擊。而且對內容行業的衝擊最大,包括短視頻、廣告、影視等等。”方漢判斷道。

隨着AI的發展,內容行業將首先重塑、隨即UGC的內容生產量迎來大爆發、而且會有AI時代的新型創作平臺湧現。

“AI時代的終極應用一定是免費的To C內容創作平臺。誰能最先跑通這個商業模式,誰就是下一個Tiktok。”方漢說。

二、“SOTA紅利”有多大?

一個困擾國內外幾乎所有AI創業者的問題是,OpenAI似乎沒有“邊界”。

一直以來,OpenAI在AI文本領域始終“遙遙領先”。ChatGPT與GPT-4的推出讓OpenAI在文本領域始終保持着SOTA地位,無人可出其右(SOTA,State of the art,常用於表示特定機器學習領域表現最好的模型或方法)。

在AI圖像領域卻不盡然。此前,Midjourney一直是OpenAI的有力競爭對手,谷歌Gemini更是直逼GPT-4V的領先地位。

這一直被外界認爲是OpenAI的“邊界”所在,也是各大創業公司的機會所在。

然而,Sora的推出讓OpenAI繞過圖像,一舉奪下了AI視頻的SOTA“聖盃”,再次向資本與看客強調了自身壟斷性的領先地位,並通過“7萬億美元籌資AI芯片”計劃賺足了人們的注意力。

SOTA帶來的不僅是資源,還有對頂尖AI人才的吸引。

“OpenAI現在能招到硅谷最好的人。所有人都要先去試一把,然後再考慮其他公司。”方漢感嘆地說。

方漢將這種在人才與資源上的壟斷性地位概括爲“SOTA紅利期”。

SOTA紅利期,指的是在覈心技術或細分領域達到SOTA地位,從而能以近乎“收割”的姿態喫到最大的市場紅利。

所有巨頭都有過SOTA紅利期,曾經最好的人才在微軟、之後在谷歌、後來在Mata……如今在OpenAI。

沒有人能永遠SOTA,但永遠有人成爲SOTA。

當前,OpenAI憑藉着在基礎模型的突破性躍遷,喫下了全球最大的AI紅利。

在昂貴的“燒錢運營”與密集的融資需求之間,OpenAI在短期內不能出現任何掉隊的跡象,必須在幾乎所有基礎模型領域保持SOTA,才能坐穩“神壇”。

不過,OpenAI並非無所不能,人類歷史上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永遠保持高速發展。當前,在語音、圖片、具身智能、小樣本模型等算法領域,以及AI音樂、漫畫、社交、自動駕駛等應用領域,還存在着大量空白生態位,等待着不同企業收穫“垂類SOTA紅利”。

大SOTA有大紅利,垂類SOTA也有垂類紅利。在尚未被超越的這段時間,SOTA企業必須像OpenAI一樣,緊緊抓住紅利窗口。

當前,崑崙萬維已經構建了AI大模型、AI搜索、AI音樂、AI Story、AI遊戲幾大業務矩陣:是國內模型技術與工程能力最強、佈局最全面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之一。

“作爲一家中等體量的科技公司,我們入局大模型早,目前基座模型能夠做到全國前五。但是,在AI音樂、AI漫畫技術領域,我們一直是國內的SOTA。”方漢說。

當前,崑崙萬維面向國內市場推出了“天工AI智能助手”APP,面向海外市場則手握AI漫畫、AI音樂、AI遊戲Club Koala等多款面向C端用戶的AI產品。

雖然公司極少在國內宣傳海外業務,但其在海外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23年前三季度,崑崙萬維海外業務收入佔比84%,業務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平均月活躍用戶近4億人。

崑崙萬維旗下的AI遊戲Club Koala是一款加入了UGC體系的派對遊戲,玩家可以在其中自由設計遊戲地圖、關卡、虛擬形象。最吸引人的是,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與擁有“自我意識與記憶”的AI NPC角色互動。這些AI NPC通過Atom系統控制行爲,各自擁有不同的性格、願望、回憶。該款遊戲將在今年3月面向海外市場推出Beta測試版本。在海外,崑崙萬維依託旗下信息分發及元宇宙業務Opera原生瀏覽器AI助手Aria,推出了一系列前沿AI功能,幫助海外用戶提高效率並釋放創造力。Aria已在包括歐盟在內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線,用戶突破百萬大關。

三、All in AGI與AIGC

在過去的一年裏,崑崙萬維的AI業務用“緊鑼密鼓、如火如荼”來形容已經不足夠了。

2023年4月,崑崙萬維推出自研千億級天工大模型;8月,崑崙萬維推出國內第一款AI搜索引擎——天工AI搜索,成爲國內AI搜索鼻祖;10月,開源天工Skywork-13B系列大模型;12月,發佈AI Agent開發平臺天工SkyAgents;2024年2月,發佈新版MoE大模型“天工2.0”。

在此期間,崑崙萬維的算法與產品都以周爲單位飛速迭代,AI團隊的規模迅速擴張到近千人規模,辦公樓里人滿爲患,大半數會議室都被改成了工位,產研團隊的樓層時常半夜裏仍燈火通明,“每天都有新人入職”。

這種強烈的緊迫感一方面源自大模型技術的日新月異,另一方面也源自對行業的判斷。

“2024年,大模型的窗口期就會關閉。如果做不到,就會出局。2025年行業格局會變得非常清楚。最大的變量就在2024年。”——在一次公司內部分享會中,崑崙萬維創始人周亞輝曾經這樣說過。

當前,基礎模型賽道越來越“卷”,准入門檻也越來越高。正如前文所言,AI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企業的前期投入非常大。當前,億元投資、千卡儲備,都只能勉強摸到基礎模型的門邊。在這個算力比黃金還要昂貴的時代,沒有提前入局的企業,在GPU全球緊缺的大背景下,拿着錢都買不到卡。

崑崙萬維是屬於最早入局的那一批。

在23年Q3財報中,崑崙萬維透露,截至季度末,公司此前採購及租賃芯片已到貨約6000張,另外還有約3000張芯片待交付;同時,公司已投資了AI算力芯片公司北京艾捷科芯,完成“算力基礎設施—大模型算法—AI應用”全產業鏈佈局。

除了產品團隊、研發團隊、算力儲備的不斷擴張外,2023年期間,崑崙萬維武漢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團隊;併力邀AI知名學者顏水成教授加入,創建了總部位於新加坡的2050全球研究院。

對於崑崙萬維而言,“All in AGI與AIGC”,做基於大模型的UGC平臺,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役。

四、“後GPT時代”

從Transformer、到Stable Diffusion、到RAG與MoE;從ChatGPT、到LLaMa、到Midjourney與Sora。在人類歷史上,科技從未像今天這樣,以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刷新着個人認知,顛覆着每個行業。

最近在硅谷,一個稱呼悄然流行——“後GPT時代(Post-GPT World)”。

後GPT時代,代表着人類對AI技術的探索、審視與反思;代表着人機關係底層邏輯的顛覆與重塑;也代表着新一代生產力的崛起。

也許,它還將代表着文明與衝突的範式發生改變。

在風靡全球的科幻作品《星際迷航》中,作者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在遙遠的未來,愛好和平的人類同衆多外星種族一同戰勝疾病、種族差異、貧窮、偏執與戰爭。跨越種族的生物通過萬能翻譯器相互交流與理解,人們攜手探索宇宙,再弱小的文明也能夠守護住自己的語言、文化與信仰。

“AIGC內容算法跑通、內容創作門檻降低之後,小衆文化可能會更容易守住自己的信仰。”方漢說:“以前小語種是很難有自己文化傳承的,因爲創作者的人數少導致內容產能不夠,慢慢就會被遺忘。但是AIGC內容創作工具出現之後,內容生產力迎來質的改變,少量創作者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去創造大量內容。我想看製作精良的電影大片,不會只能看英文的,我可以選擇我自己文化的內容。”(中國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