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新人冒頭難,頂尖創作者匱乏,行業老兵追不上技術迭代……影視人才的培養已成爲行業發展的關鍵。10月28日,在“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的影視人才沙龍上,來自政府、平臺、行業與高校等多方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影視人才培育與精品內容共創的破局之道。虎鯨文娛集團表示,正在探索“以人才爲核心,以文化爲根脈,以科技爲引擎”的新模式,系統性培養“技術+藝術”的融合型人才,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
人才缺乏已成制約行業升級關鍵,亟需創新突破
當前,中國影視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當短視頻以“電子快餐”的即時性佔據用戶碎片時間,以電視劇爲代表的長視頻行業正面臨“長槍磨鈍、戰馬疲憊”的發展困境。
“電視劇行業正處於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在人才建設方面還存在結構性短板和發展瓶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馮勝勇在沙龍上指出,電視劇是時代的縮影,是深受廣大人民羣衆喜愛的“正餐”,近年來雖湧現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但人才缺乏已成爲制約行業升級的關鍵:媒體深度融合要求從業者兼具創作與全鏈路運營能力,文旅跨界亟需“影視+”複合型人才,數智融合加速下“技術+藝術”雙棲人才更是稀缺。
馮勝勇提出,推動影視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新突破,既要引導人才“向下紮根、向上生長”,深入生活汲取創作靈感;又要勇於創新突破,敢於在前人基礎上超越;同時,主動擁抱數智變革、構建開放生態:“要鼓勵平臺和頭部企業發揮‘領頭雁’作用,通過‘春苗編劇計劃’、‘京琅琊’等務實項目,搭建‘老帶新、傳幫帶’的有效平臺,形成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虎鯨文娛集團優酷副總裁、總編輯張麗娜認爲,行業需要銳氣和才氣並舉的人才、能駕馭內容與新技術的人才,系統性培養“技術+藝術”的融合型人才勢在必行;“未來的影視人,必須一手紮根藝術美學,一手掌握技術工具,藉助超高清製作、虛擬拍攝、影視製作車等先進生產力,讓中國故事在科技語境中煥發更蓬勃的生命力。”
今年5月,虎鯨文娛完成品牌煥新,將堅定“內容+科技”雙輪驅動戰略,爲用戶提供線上、線下全場景娛樂體驗,爲產業夥伴提供全鏈路服務。虎鯨文娛集團董事長兼CEO樊路遠曾表示,人才是影視行業的核心生產力,虎鯨文娛要輸出規範、形成體系,助力行業提升效率和質量,與更多優秀的年輕導演、編劇、演員等創作者同行,共創更多好內容。

連續推出“春苗”“海納”計劃,虎鯨文娛打造人才培育新模式
“在新的產業環境下,好內容得以持續產生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虎鯨文娛不斷探索得到的答案是:以人才爲核心,以文化爲根脈,以科技爲引擎,踐行長期主義,構建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生態。”虎鯨文娛集團優酷副總裁、春苗編劇計劃發起人劉燕紅介紹。春苗編劇計劃,正是虎鯨文娛爲破解行業人才困局、挖掘優秀新人所推出的人才支持項目。“‘春苗編劇計劃’不僅是簡單的‘資金扶持’,更是一套集發掘、培養、合作於一體的系統性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裏,該計劃面向全行業徵集原創選題,通過路演形式從近千名參與者中發掘優秀的編劇人才,爲25個優質項目發放125萬元創作扶持資金,同時爲青年編劇提供了全鏈路的陪伴和指導——從春苗採風創作營到春苗大師班、春苗拉力賽,從專家課程指導到平臺資源對接,幫助新人跨越從“院校到產業”的“最後一公里”。
此外,虎鯨文娛還開展了“海納國際青年導演發展計劃”,面向全球尋找兼具本土視野和國際學習實踐背景的青年導演,並探索出三種支持青年創作者的方式——提供導演經紀服務、在頭部項目擔任B組導演、孵化個人原創IP項目。數據顯示,在過去六年,虎鯨文娛共有超300位編劇、42位導演的劇集首作在優酷播出。

在劉燕紅看來,一個健康的生態,既需要培育新苗,也需要大樹繁茂,“爲此,我們不斷加速平臺自制工作室的落地。”
作爲最早在虎鯨文娛自制工作室播下的“春苗”,敦淇工作室團隊打造的《以法之名》引發全民熱議,成爲人才與平臺相互成就的典型案例。“影視內容的終極競爭力是‘人’的溫度與洞察。我們要創造一個讓創意能夠安全落地、讓專業人才能夠盡情發揮的土壤。我們要懂他們的語言,尊重他們的專業,保護他們的創作熱情,同時也要把握好商業和藝術的航向。”虎鯨文娛集團敦淇工作室總經理敦淇表示。
此外,熱播劇《邊水往事》的導演算,已經在優酷成立了工作室,專注於原創精品劇的孵化;虎鯨文娛也與申奧、曾國祥等年輕導演達成了多元合作,攜手共創更多精品內容。
AI等新技術打破創作邊界,重塑人才培養邏輯
新技術不僅改變了內容創作的方式,更對影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在沙龍圓桌對話“數智融合賦能——影視技術人才的‘培養與突破’”環節,行業嘉賓一致認爲,新技術不僅改變了內容生產方式,更重塑了人才培養邏輯,而虎鯨文娛的技術實踐,正讓“科技成就藝術”從理念變爲現實。

虎鯨文娛集團數字化製作業務負責人許佳在對話中提到,在頭部劇集《清明上河圖密碼》的製作中,團隊規模化應用虛擬拍攝技術,將傳統拍攝中難以實現的“宋代市井全景”“宏大場景轉換”變爲現實——創作者無需受限於實景場地,只需通過技術手段就能將天馬行空的想象落地,這不僅提升了製作效率,更拓展了內容的藝術表達空間。
虎鯨文娛集團豹款影視製作車總工程師曾偉則分享了技術設備對創作的支撐作用。虎鯨文娛自主研發設計的豹款影視製作車,結合了阿里雲計算與AI能力,通過融合5G傳輸、AI輔助拍攝、雲端協同製作、綠色能源供電等多項前沿技術,通過移動化、智能化的製作設備,大幅提升了影視製作效率與靈活性,爲影視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樹立了新樣本,已服務馮小剛導演《抓特務》以及《暗河傳》《唐宮奇案》等11個不同題材和類型的影視項目。

而在AI賦能方面,⻁鯨⽂娛與通義萬相協同研發的 AI 影視⼤模型系列,已覆蓋“前期創意—中期拍攝—後期製作”全流程,能夠幫助影視主創團隊在創意階段快速落地分鏡構想、拍攝期間⾼效⽣成 3D 場景、動漫後期製作⾃動模擬優化微表情。
如何看待科技與人才的關係,也是圓桌對話中談論的焦點。與會的多位嘉賓坦言,在數智時代,最寶貴的仍然是創作者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技術應當爲創意服務;只有將技術作爲工具而非目的,才能真正實現影視人才與精品內容的雙向突破。
影視人才跨地域聯動,“新港劇”實現優勢互補
影視行業的人才培育與內容共創,從來不是“閉門造車”的過程,跨地域合作正成爲打破資源壁壘、激發創作活力的重要路徑。在沙龍圓桌對話“內容協同與區域聯動——影視人才培育的‘融合實踐’”環節,內地與香港的合作案例成爲焦點。

《新聞女王》的成功,正是這一融合實踐的最佳註腳。作爲“新港劇”的代表,《新聞女王》既保留了純正港味的職場敘事張力,又深諳內地觀衆的內容審美和風格偏好,通過虎鯨文娛與TVB的合作、主創團隊的精彩創作,成爲內地和大灣區影視交流學習的範本。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副總裁(戲劇合拍)鍾澍佳在對話中分享了“新港劇”跨地域合作的經驗。他提到,港劇創作未來的重點,首先要“守得住魂”,保留傳統對於細節的追求和精準的敘事節奏把控,這些是港劇獨特的煙火味;其次是要“接得住氣”,就是通過接地氣的方式把劇情內容呈現給內地觀衆,瞭解內容觀衆的審美需求;最後,要“通得到心”,要尋找與內地觀衆共情點,無論是職場的掙扎還是生活的美好,來贏得觀衆的共鳴。
演員佘詩曼則給了年輕演員和創作者很多的鼓勵,“這麼多年的演員經歷,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要怕失敗、跌倒了就爬起來,從所有的經歷中不斷積累經驗纔會成功。希望大家都能一直勇往直前、向着心中的美好目標進發,每個人都會成爲自己的‘Man’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