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張陽】10月18日,在以“全球行動、創新與可持續增長”爲主題的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上,智能清潔機器人頭部廠商石頭科技副總裁烏爾奇分享了其對機器人演進路徑、AI人機協同及技術普惠的最新思考。面對“機器人是否必須擬人化”的行業熱議,石頭科技給出了明確答案:解決真實問題,比模仿人類更重要。

G30 Space登場:輪式+機械臂,纔是家庭清潔的“最優解”
在大會“機器人場景化應用趨勢”圓桌論壇上,烏爾奇直言:“家庭清潔的難點從來不是‘像不像人’,而是如何應對無序路線和隨機障礙物。”爲此,石頭科技今年推出的旗艦產品G30 Space並未追逐人形熱潮,而是選擇在成熟輪式平臺上集成五軸可摺疊機械臂——這一設計使其能主動識別並移動鞋子、玩具等障礙,甚至將紙團抓取並投入垃圾桶。
“掃地機器人之所以能成爲首個大規模落地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品類,正是因爲抓住了用戶核心痛點,並用最經濟、高效的方式解決。”烏爾奇強調,場景驅動的工程創新,遠比形態模仿更具商業價值。
AI不止於算法:人機協同深入產線與物流
在智能製造端,石頭科技正將AI從“決策層”延伸至“執行層”。烏爾奇透露,在其惠州智慧工廠的SMT貼片產線,AI系統可動態優化生產路徑;而在物流環節,智能裝箱算法不僅計算貨櫃與貨物的幾何最優解,更首次引入工人熟練度作爲變量,使系統調度更貼合一線實操,真正實現“人機共創效率”。

對抗“數字鴻溝”:技術普惠需要“可及性設計”
針對智能化進程中日益凸顯的數字鴻溝問題,烏爾奇提出“雙軌策略”:一是建立分層培訓體系,爲產線工人、客服等不同角色配置適配的智能工具(如EMS系統、AI客服);二是堅持包容性產品設計,例如支持語音交互、界面視覺放大、觸控容錯等,確保技術對非數字原住民同樣友好。“好的技術不應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具備自適應能力,服務最廣泛的用戶。”
全球化2.0:從出海到“本土化紮根”
自2018年啓動出海戰略以來,石頭科技已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IDC最新數據,2025年Q2,石頭科技以15.2%的全球市場份額領跑智能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在覈心的掃地機器人品類中市佔率達20.7%。

“大家能夠在國內買到的掃地機器人,其實就是這個品類在全球範圍內最好的產品。2018年,石頭科技就開始走出國門,我們在海外的重要國家以及地區,都設立了分公司以及子公司,做本土化戰略。我們在德國、韓國、土耳其、北歐等國家都達到了50%以上的市佔率。可以說,精品化的產品加上本土化的運營,幫助石頭科技從中國品牌成長爲了全球標杆。”烏爾奇表示。

ESG不是口號:綠色製造已嵌入產品全生命週期
在可持續發展層面,石頭科技將ESG理念融入戰略底層。公司持續推進綠色製造,優化能源效率與碳排放管理;在組織層面完善員工成長與保障體系;在治理端構建覆蓋決策-執行-監督的ESG框架,並已獲得多項國際信息安全與可持續認證。
結語
當行業仍在爭論機器人該“像人”還是“有用”時,石頭科技選擇用G30 Space的機械臂和惠州工廠的AI調度系統給出答案:技術的價值,在於精準回應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在全球化與可持續的雙重座標下,這家中國科技公司正以場景創新爲錨點,推動智能硬件從“功能實現”邁向“體驗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