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迪】在當今數字化轉型浪潮中,生成式 AI 成爲炙手可熱的話題,企業紛紛投入其中,期待藉助這一技術提升生產力、降低成本。然而,現實卻給許多企業澆了一盆冷水——生成式 AI 並未帶來預期的成本削減效果。
近日,Gartner 高級顧問總監李彬向記者深入剖析了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源,併爲企業提供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成本優化策略。
生成式 AI 提升生產力爲何難降成本
過去三年間,“成本優化” 一直是全球科技企業和傳統企業科技高管互動中的熱點話題。企業在生成式 AI 上的投入呈向好態勢,但 IT 預算整體略微下降,人工智能和安全領域預算卻持續上升。企業普遍期望通過投入新型工具提升生產力,進而節省時間、提升效能,最終降低成本。
在李彬看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高盛指出,生成式 AI 出現‘Too Much Spend’(花費過多),‘Too Little Benefit’(收益不理想)的情況;福布斯認爲,其收益可能比預期更晚、更低;《經濟學人》甚至質疑,生成式 AI 是否能快速帶來生產力價值。”
據介紹,Gartner一個預測顯示:在使用生成式AI推動生產力提升(進而去推動成本降低)的企業中,超過75%的計劃(或預期)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
李彬對記者表示,問題根源在於生產力並不直接等同於價值。企業的價值,最終總是會歸併到營收增長或成本控制兩個方面,而生產力需經過兩次轉換才能實現價值。“第一次是讓員工廣泛使用新型技術,產生時間節省和效能提升;第二次是將節省的時間用於有價值的任務,帶來財務回報。許多企業在這一過程中面臨挑戰,如某製造業客戶反饋,員工因擔心丟飯碗而不願使用新型工具;某頭部金融機構發現,儘管流程效能提升,但市場需求不足導致生產力未被充分利用,成本無法轉化爲價值。”
此外,他指出,其中的“生產力泄漏” 現象普遍存在。即使員工節省了時間,也可能因任務切換、協調等問題,導致時間浪費。
據調研,成熟使用廣泛人工智能的企業白領員工能節省約 25% 的時間,但經過 “生產力泄漏”,最終節省時間可能僅爲 5%-20%。在將時間用於有價值任務的過程中,又可能損耗 30%-70%,使得生產力提升最終可能只剩下 1%-14%。以微軟 Copilot 爲例,IT 員工使用其節省的時間,經過一系列損耗後,實際提升可能僅爲 0%-1.5%,微乎其微。
戰略性替代選項:拓展成本優化視野
“若企業僅聚焦於提升 IT 員工生產力,即使實現全員 1% 的提升,也僅相當於節省 IT 預算的 1% 左右,且存在損耗。”對此,李彬建議,企業應拓展視野,關注更廣泛的機會,以實現更大價值影響。
他進一步指出,生成式 AI 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升生產力,還能提升資產收益、加速交付、發掘新型產品、改變商業模式、改善客戶體驗等。企業可直接關注資金使用和現金流運轉,尋找損耗環節,實現更快、更易量化和顯現的回報。
對此,李彬爲科技高管提供了六個常見策略,助力企業利用生成式 AI 降低成本,分爲 IT 內部和企業運營兩部分。
在IT 內部策略方面,他指出,全球 IT 支出中約 13% 用於外包。企業可通過重新洽談外包合同,削減 5%-20% 的外包支出;還可利用生成式 AI 減少對法務、市場等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另外,生成式 AI 的 “知識壓縮” 和 “經驗壓縮” 能力可幫助新供應商快速掌握企業特定領域知識,降低供應商鎖定風險。企業可藉此重新簽訂外包和託管服務合同,切換至更有價值、更配合的供應商,實現成本削減。
在企業運營策略方面,他認爲,運營資金是企業平衡應收應付與實收實付時間差準備的現金儲備。通過提高銷售和回款預測準確性,企業可縮小時間差,減少現金儲備。
“循環債務是企業爲應對時間差而進行的借貸。減少循環債務可降低利息支出。以 3M 公司爲例,其年度利息支出高達 4.62 億美元,相當於其 IT 支出的 75%。通過優化運營資金和削減循環債務,企業可節省大量資金。” 李彬進一步建議道:“據福布斯統計,營收泄漏平均佔企業收入的 5%,高於 IT 支出。企業可利用生成式 AI 加強合同管理和履約監控,減少呆壞賬,提升營收。”
李彬強調,企業應關注直接價值,如現金收益,而不僅僅是生產力提升。科技高管需思考如何在 IT 內部和企業運營中找到更直接的價值創造機會,以保衛 IT 預算併發揮更大貢獻。通過上述六個策略,企業可有效利用生成式 AI 降低成本,實現財務效率提升。
最後,李彬總結道:“企業在實施生成式 AI 時,應進行系統性規劃,明確企業願景和方向,制定路線圖。規劃不求盡善盡美,但一定會決定資源投入的方向、分配的方式。生成式 AI 爲企業帶來了提升生產力的機遇,但要實現成本優化並非易事。企業需認識到生產力提升並不必然帶來成本降低,要關注價值轉換過程中的兩次飛躍。通過系統性規劃、戰略性替代選項和切實可行的成本優化策略,企業可在生成式 AI 的浪潮中找到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徑,實現財務效率提升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