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光明日報通訊員 何睿
電影票、演出票、賽事入場票……各類用過的票根彆着急扔,留着可以派上新用場。
作爲一種促消費新模式,票根經濟正在快速興起——看完演唱會,憑票根免費暢遊景區;持觀展票根,購物喫飯享折扣;憑比賽號碼布,可以領取文創產品……小小票根在爲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從過去的一張“廢紙”變身解鎖多個消費場景的“金鑰匙”。票根何以能成爲消費的“流量入口”?又該建立怎樣的長效發展機制,讓短期“流量”沉澱爲持久“留量”?記者就此問題展開調研。

1 票根“跨界”,串聯起多個消費場景
日前,位於上海虹橋藝術中心的天山電影院人頭攢動。影院一樓的咖啡館門口,“憑當日電影票,全部飲品食品7折優惠”的牌子格外醒目。來自杭州的姜女士看完喜愛的影片,又來到咖啡館點了一份最新推出的套餐。
“我是專程爲‘打卡’上海國際電影節而來。這張電影票根不僅有特別的紀念價值,還成了我的‘美食通行證’,在很多餐飲店都可以享受優惠。”姜女士話語間滿是驚喜。
今年夏天,江蘇連雲港的街頭同樣充滿濃濃煙火氣,火爆全網的“蘇超”讓全國各地的球迷向這座城市奔赴。“來喫燒烤,憑票根享8折優惠。”在鹽河巷的一家燒烤店裏,老闆一邊吆喝一邊忙個不停。自“蘇超”開賽以來,一撥接一撥的顧客讓他的生意風生水起。比賽現場附近,不少酒店、餐飲店都爲持有票根的球迷提供了折扣。
在江蘇許多城市,“蘇超”帶來的“二場消費”正在升溫。比賽所到之處,主場城市的食、住、行、遊、娛、購等消費場景均被帶熱,票根經濟成爲拉動城市消費的新引擎。

多地在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演唱會、展覽等活動時,當地政府推出相應的惠民活動,以票根聯動多個消費場景。天津的喜劇節期間,持演出票根就可享受50多個商家的餐飲、購物專屬優惠;在成都,票根優惠打卡地圖正式上線,140餘家餐飲企業、11家博物館及景區、25家酒店參與活動,循着地圖享優惠更加方便。
無論是戲劇演出、藝術展覽、體育賽事,還是旅遊、購物、餐飲、停車,一次消費的票根帶動了其他後續消費。花更少的錢,可以享受更豐富多樣的消費體驗,這無疑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消費熱情。
“票根經濟打破了行業壁壘,就像一根‘鏈條’,把原本分散的文旅、交通、商業場景串聯起來,把一次消費變成一串消費鏈,讓單一消費轉變爲綜合消費。”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旅遊管理系教授周永博說。
“電影、演出、旅遊、餐飲等多個消費門類實現聯動,可以拓寬各消費領域受衆基礎,形成綜合吸引力與帶動力。”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指出,“票根經濟通過對各類消費活動的優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實現文旅主客體綜合效益最大化,喫、住、行、遊、購、娛的任何一個環節的交易達成,都可能促發其他關聯環節的交易,從而進一步帶動消費增長。”

2 “票根+文旅”,帶你深度瞭解一座城
“來都來了,乾脆多玩幾天。”專程從廣州趕來廈門看演唱會的楊晶晶最近更新了自己的行程計劃:週五到鳳凰體育館看演唱會,週六遊鼓浪嶼,週日遊覽胡裏山炮臺、鷺江等。她手裏的演唱會門票,成了享受旅遊優惠的“萬能票”。
近期,廈門市推出的“票根福利”計劃讓來看演出和來旅行的遊客都獲得更多實惠。記者點開“樂遊廈門”小程序後看到,“憑票根享福利”頁面已經列出了一系列即將舉行的演出和賽事活動,景區景點門票優惠等豐富的票根福利清單也已經發布,這讓不少像楊晶晶一樣的遊客願意在廈門多停留幾日。
“您有電影《聊齋:蘭若寺》的票根嗎?可以享門票半價。”在青島嶗山景區門口,工作人員的一句簡單詢問,道出了青島文旅消費的生態變革。一場電影,讓“嶗山道士”故事發源地的嶗山景區熱度飆升,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來到青島,沉浸式感受嶗山的自然風光與道家文化,他們手中的電影票根,點亮了這場“聊齋”尋蹤之旅。
“爲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跟着賽事去旅行”“跟着電影去旅行”……當各式旅遊新玩法成爲潮流,“票根+文旅”模式也更好地滿足了大衆需求,爲地方帶來了更高人氣。
過去,人們習慣看完演出、逛完景點就走,消費沉澱不足。如今,人們的旅遊方式和消費習慣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人希望深入旅遊目的地,瞭解一座城市的文化,逛逛大街小巷,品嚐地道美食,融入當地生活。而票根,成爲人們深度瞭解一座城市的“金鑰匙”。
除了演出和賽事外,不少地方將火車票、飛機票等交通憑證變成文旅消費優惠“第一站”。不久前,“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遊列車開通,登上這趟列車,遊客在縱覽沿途風光的同時,還可以憑火車票享受沿線城市的多重旅遊福利。爲登泰山而來的上海遊客餘先生專門購買了一個旅遊專列定向套餐:“購票後發現,除了泰山外,徂徠山森林溫泉也有不小的優惠,於是泡溫泉也加入了我的行程。沒想到一張車票能有這麼多優惠。”
根據旅遊出行平臺數據統計,一張門票可平均帶動相當於門票價格1.5至2倍的二次消費;高鐵、機票等交通票帶動40%的持票用戶增加了旅遊消費;演出、賽事等票根拉動周邊酒店玩樂等總消費增長超100%;票根幫助遊客平均節省約15%至30%的相關消費支出。

3 優化服務,將“流量”轉化爲“留量”
票根經濟的火熱,不僅高效整合了當地文旅資源,還打破了傳統“單一購買”的消費模式,進而激發了更多消費意願,激活了消費市場的“一池春水”。
爲進一步提振消費,各地不斷探索佈局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以票根經濟爲代表的新型消費快速發展。目前,上海已將票根經濟納入今年擴消費六大專項行動,明確推動票根經濟與首發經濟、銀髮經濟等協同發展。北京、洛陽、杭州等地也明確提出稅收優惠、打破數據壁壘等政策,激發票根經濟活力。
與此同時,作爲新生事物,票根經濟也有不少“成長的煩惱”。有專家認爲,目前多數票根經濟聯動形式較爲單一,主要是價格優惠和簡單折扣,對消費者持續吸引力不夠;過於依賴政府補貼使得其協同機制的長效性不足;同時,一些商家只考慮短期流量,服務質量沒有提升,仍然難以留住遊客。
未來,票根經濟如何彌補短板、提升效能,更好地發揮對消費的帶動作用?
“票根經濟如何發揮長效作用,關鍵在於如何將消費者的個體消費剩餘轉化爲公共品牌效應。要讓個體遊客願意主動傳播並共創區域文旅品牌,穩定可持續地建立文旅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贏模式。”魏鵬舉表示。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執行院長劉豔芳則認爲,票根經濟在擴大服務消費規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實現消費品質的升級迭代。
“想要更好地留住消費者,首先要打造優質內容。創作高質量的演藝作品,舉辦有吸引力的體育賽事、展覽,堅持內容和形式創新,提升服務體驗,才能將短期流量轉化爲長紅的‘留量’。”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說,這就需要立足本地特色,發揮每個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產業優勢,構建真正有競爭力的票根經濟模式。例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可以與高科技、大型文化節聯動,洛陽、西安等歷史文化名城可以側重文化景區、博物館等IP的打造,小城市、縣域、鄉村則可以結合自身自然生態特色推出精準服務。
在政策層面,票根經濟也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專家建議,一方面要擴大票根經濟的覆蓋領域,把文體活動與教育、生活服務等有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強化區域協同合作,推動跨城市票根互認,如推行長三角、成渝經濟圈通用票根優惠舉措,以此擴大消費半徑。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規範市場秩序,防止出現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等行爲。
(項目統籌:光明日報記者 方曲韻)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1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