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習慣性熬夜後患上這個病,智力退回到3歲水平,醫生特別提醒

“這麼年輕,

平時也挺健康,

怎麼就得了腦膜炎啊!”

今日

“30歲小夥長期熬夜智力退回3歲”話題

引發熱議

值得警惕的是

近一個月內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

已連續收治8例腦膜炎患者

他們的平均年齡僅26歲

最小的患者甚至只有16歲

而“熬夜刷手機”“作息晝夜顛倒”

成了這些年輕患者身上最突出的共同特徵

小夥突然發燒、說話含糊不清

智力嚴重受損

26歲的小李(化名)是典型的“夜貓子”,每天刷手機視頻到凌晨三四點才睡,常常越刷越興奮。半個月前,她開始出現發熱症狀,體溫最高達38℃,還伴隨持續頭脹。有時候明明沒溫度異常,但腦袋還是脹得很。

起初,小李以爲是睡得晚,沒休息好,自行扛了幾天,直到發熱持續超過一週,纔到醫院就診。門診醫生髮現,她的血常規等外周血炎症指標均正常,但結合持續發熱、頭脹症狀,高度懷疑顱內感染,建議立即住院檢查。

“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顱內感染,沒必要住院。”小李當時就拒絕了住院建議,直到幾天後拿到腦部磁共振報告——報告顯示“雙側額顳部腦膜稍增厚伴強化”,提示腦膜炎,她這才慌了神,趕緊再次就醫並辦理住院。經神經內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多學科會診以及爲期5天的抗病毒治療,小李病情好轉,已於近期順利出院。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的醫生錢國清表示,小李出現腦膜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她長期以來的不良生活作息,尤其是熬夜刷手機,越刷越精神,導致生物鐘紊亂、免疫力下降,最終讓病毒有了可乘之機。

與小李相比,30歲的寧波小夥小張(化名)的病情更爲兇險。小張在表姐的工廠打工,平時晚上沒事就在宿舍打遊戲,有時候一玩就到了凌晨。

事發當天,表姐發現小張沒來上班,電話也無人接聽。察覺異常後,表姐趕到他的宿舍,發現他躺在牀上,說話含糊不清,發着高燒,於是她立即撥打120,將小張送往附近醫院。

送醫途中,小張病情急劇惡化,出現嗜睡症狀,轉至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時已陷入昏迷。醫生通過腰穿檢查,確診他爲“病毒性腦膜炎伴腦炎”,這意味着他不僅腦膜發炎,腦實質也受到感染,這比單純腦膜炎更爲嚴重。

由於病情危重,小張被轉入ICU進行搶救。經過ICU、感染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MDT),儘管小張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卻留下了嚴重後遺症:智力退至3歲兒童水平,無法正常說話,肢體運動能力大幅下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熬夜爲何會誘發腦膜炎?

這個“屏障”很關鍵

爲何看似平常的“熬夜玩手機”,會讓年輕人患上腦膜炎?錢國清解釋,這與“血腦屏障”和免疫力密切相關。

血腦屏障是大腦的“保護罩”,能阻擋細菌、病毒等病原體進入顱內,但熬夜這一不良習慣會破壞這層“保護罩”:

一方面,長期熬夜容易導致生物鐘紊亂,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病原體更容易突破屏障入侵顱內;

另一方面,熬夜會使免疫細胞活性降低,人體抵抗力下降,原本存在於呼吸道、消化道內,與人體共生的病原體,會在免疫力薄弱時“興風作浪”,引發感染。

此外,長期熬夜還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進一步削弱身體對感染的抵抗能力。

在常見的腦膜炎致病病毒中,皰疹病毒最爲多見,其次是腸道病毒。這類病毒引發的顱內感染,輕症患者經及時抗病毒治療,通常5-7天即可好轉,不會留下後遺症。

但如果拖延治療,甚至引發腦炎,可能出現癲癇、肢體偏癱、尿瀦留、認知功能障礙等嚴重後遺症,恢復時間長達3-6個月,甚至影響終身。

錢國清提醒,預防腦膜炎關鍵在於日常的健康生活習慣:首先要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長期熬夜,每晚保證7-8小時睡眠。其次,要加強營養,注意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另外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可能的感染源(如鴿糞、污染環境)。

若出現不明原因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排查顱內感染。顱內感染雖相對罕見,但起病急、病情重,儘早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來源 央視網綜合寧波晚報、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