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造假式索賠”,違法嗎?

近期,一些消費者利用AI工具製作虛假圖片來騙取退款的行爲,被部分商家在社交平臺上曝光,隨即引發熱議,AI軟件甚至又多了個“退款神器”的名頭。發黴的水果、破裂的鏡子、灑掉的奶茶……據記者瞭解,社交平臺上類似被商家披露的案例中,大多是消費者對AI軟件下達指令,生成相應的僞造圖片後,再聲稱貨品存在質量問題,以此申請售後處理。

消費者利用AI僞造商品有問題的圖片申請退款,這種行爲該如何定性,是否涉嫌違法?平臺如果沒有盡到審覈義務支持買家退款,商家損失怎麼辦?監管部門、電商平臺及商家可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予以監管和遏制?

案例一:僞造酸奶發黴圖片

△人工智能修改僞造的酸奶發黴圖片,原圖和僞造圖對比

△圖片僞造過程

案例二:僞造蛋糕磕碰破損圖片及視頻

△人工智能修改僞造的網購蛋糕磕碰破損圖片,原圖和僞造圖對比

△圖片及視頻僞造生成過程

在社交平臺上,有商家曬出了一些所謂商品“瑕疵”圖,部分商品圖片似乎可以以假亂真,但是仔細看依舊有不少漏洞。例如修改後的圖片中,商品出現了不合邏輯、不合常理、不符合物理規律的變化等,部分圖片還留有“人工智能生成”的水印或者標註。記者檢索發現,涉事商品大多爲食品、生活用品等,雖然單價不高但是依舊引發討論。這種行爲到底是“薅羊毛”還是涉嫌違法?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治工作委員會副祕書長 胡鋼:依照我國《民法典》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消費者應當遵循誠信原則,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消保法實施條例也規定,消費者通過造假、捏造事實等方式騙取經營者的賠償,或者對經營者進行敲詐勒索的,不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謝永江:如果是數額較小,消費者可能涉嫌民事欺詐,商家可以要求返還貨款。如果涉及金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消費者還可能構成行政違法甚至涉嫌詐騙罪

《治安管理處罰法》就有相關規定,這種詐騙要處5到10日的拘留或者2000以下的罰款,情節較重的話,要處10到15日拘留,3000以下的罰款。如果數額夠大,比如說3000以上達到這個刑事立案的標準,那可能構成這個刑法上的詐騙罪了。

胡鋼表示,除了消費者,不少經營者也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施造假。同時,惡意索賠的消費者畢竟僅佔廣大消費者中極少的部分。那麼,如果平臺沒有盡到審覈義務,支持買家“AI造假”退款,商家造成損失怎麼辦?

胡鋼:依照我國《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平臺經營者應當履行合理的身份覈驗、內容審查、爭議調處等法定職責。平臺經營者沒有妥善盡到合理的審覈義務和調處義務,造成平臺內經營者損失的,平臺經營者應當與惡意索賠的消費者共同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記者也嘗試使用多款人工智能軟件進行“復現”,發現部分生成結果的確可以以假亂真。

商家無法分辨誠實消費者,不得不增加防僞成本,如錄製商品封裝過程等;消費者難以甄別商家宣傳的真僞,購物決策變得猶豫;平臺則陷入對交易雙方行爲的審覈困境。部分消費者利用AI造假破壞市場環境,監管部門、電商平臺及商家可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予以監管和遏制?

面對AI僞造的退貨圖片,商家也探索應用了一系列應對措施。部分商家表示,對於“僅退款”的交易申請已經提高審覈門檻,例如要求買家提供不同角度的拍攝照片,甚至提供連續的視頻證據。還有的購物App要求必須通過自帶拍照功能拍攝商品圖片,無法從相冊選擇圖片。

胡鋼:從監管部門而言,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及時出臺有關AI技術實施欺詐等違法行爲的專門規定,或健全有關技術指南,從而明確其法律性質和處罰標準。其次,要加強技術監管,利用技術手段來強化對相關違法行爲的監測、識別和打擊力度,同時對個別典型的案例嚴格處罰,形成震懾效應。

胡鋼認爲,要強化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建設和實施,即強制要求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內容必須帶有不可篡改的水印或標識,以便及時識別和有效溯源。

胡鋼:對於電商平臺經營者而言,要強化其技術和管理措施,例如升級審覈技術,優化審覈流程,並且加強對商家和消費者的培訓和支持。對於商家,需要強化證據留存,提高風險防範意識,並且積極有效維權。

爲規範AI發展問題,自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已正式實施,明確規定AI生成內容需要“持證上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應有顯式標識和隱式標識。但是新規並沒有就不進行AI標註的法律後果進行明示。謝永江建議,對此類“僅退款”的申請,平臺方應當升級相應的技術手段,對新規要求下的圖片或者視頻進行實質性審覈,盡到合理的審查義務。

謝永江:平臺碰到這種新現象,它應該對照片、圖片進行實質審覈,判斷是否僞造,要有配套的技術手段,提高識別率。另外最好也聽取商家的意見,看看商家陳述,對於商家有救濟渠道。如果平臺沒有盡到審覈義務的話,平臺方就有過錯,如果對商家造成損害,也應該承擔責任。

此外,謝永江還建議,構建跨平臺消費者信用聯動機制,對此類惡意退款行爲進行限制,將不誠信消費者納入徵信體系。

謝永江:如果能夠跨平臺進行信用聯動,你在某平臺上用這種手段來申請退款,那在別的平臺上也把你列入相應的黑名單或者是關注名單。對消費者來講,如果惡意申請退款,那就付出相應的代價。可以通過主管部門來牽頭,或者行業平臺來牽頭建立這種機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