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說要鍛鍊舌頭的力量,然後把我剛買的10克的金豆子吞下去了。”10月27日,江蘇崑山紀女士向大皖新聞記者講述了發生在她家孩子身上的奇葩事。
紀女士介紹,10月17日,她花費萬元網購了一個10克重的金豆子,22日收到貨後,她11歲的兒子把金豆子拿到屋裏把玩,“當時我正在陽臺洗衣服,他說‘媽媽你快過來,我要死了,我把金子給吞了’。”

熊孩子誤吞的金豆
紀女士說,她起初以爲兒子在開玩笑,當確認兒子真的吞了金豆子時,她也是哭笑不得,“以前我侄女吞過硬幣,後來帶到醫院,醫生說問題不大,拉大便能拉出來。然後我就在網上搜了一下,也都說金子也能拉出來,我就沒太放在心上”。
“我每天都提醒他不能在外面拉屎,這個屎有點貴。”紀女士說,她等了5天,對着大便扒拉了兩次還是沒有找到金子,於是10月26日,她就帶兒子去了醫院。
崑山市第五人民醫院門診病歷單顯示,患兒5天前誤吞約10克黃金,其間解兩次大便未發現,目前無腹痛、嘔吐等症狀,診斷結果顯示胃內有異物。

右下加亮點爲金豆。
“上午去的醫院下午就拉出來了。”紀女士說,她把相關內容發佈到社交平臺,引起50多萬人圍觀,她提醒,“大家一定要把家裏的金子妥善存放,千萬別讓熊孩子看到。”
異物卡喉/入腹?先做對這3步!
萬一真的發生意外,慌神沒用,記住“停、判、救”三口訣,比送醫院還急!
第一步:停!
立刻制止孩子哭鬧/進食
別喊“不許哭!”,也別喂水、餵飯“壓下去”——水和食物會讓異物卡得更緊,甚至劃傷食道。讓孩子保持安靜,彎腰前傾,方便後續處理。
第二步:判!
分清“卡喉”和“入腹”
1.卡喉信號:孩子突然咳嗽、喘不上氣、臉色發紫、用手摳喉嚨,這是最危險的情況,把紐扣電池塞進了嘴裏,搶救黃金時間只有4分鐘!
2.入腹信號:孩子說肚子痛、噁心嘔吐,或者沒明顯反應,但你親眼看到他吞了異物(比如硬幣),這種情況要儘快去醫院,但不用慌不擇路跑着去。
第三步:救!
不同情況不同招
1.卡喉急救(海姆立克法):適合1歲以上孩子。家長站在孩子身後,雙手臂環抱其腰部,一手握拳,將拇指頂住孩子腹部正中線,肚臍與劍突連線之間;另一手緊握在握拳手之上,快速用力向後上方擠壓孩子腹部,約每秒擠壓1次,直到異物排出。

2.入腹處理:帶好“證據”(比如孩子吞的是哪種紐扣電池、多大的硬幣),去醫院做B超或X光檢查,醫生會判斷異物是否能自行排出(比如小塑料珠),還是需要用胃鏡取出(比如硬幣、電池)。

預防大於治療:3招築牢“安全網”
比起急救,提前預防纔是王道,這3件事家長一定要做好:
“藏”好危險物
把紐扣電池、螺絲、藥品等放在帶鎖的抽屜裏,堅果、硬糖要掰成小塊給孩子喫,果凍選“吸吸凍”而非塊狀。
“看”緊關鍵時刻
孩子喫飯時別追着喂、別讓他邊喫邊玩玩具/看動畫片;換牙期的孩子可能會啃咬鉛筆頭,要及時糾正。
“教”會自我保護
用繪本、動畫給孩子講“不能吞的小怪獸”故事,比如“小硬幣進了肚子會變成‘小刀子’,劃破肚子要打針哦”,比生硬說教管用10倍。
謠言粉碎機:這些說法都是錯的!
吞了異物要喫韭菜/芹菜“纏出來”?
韭菜纖維太粗,反而可能讓異物扎得更深,還會影響醫生檢查。
吞了硬幣等它自己拉出來就行?
硬幣可能卡在腸道狹窄處,甚至引發腸梗阻,必須先做檢查看位置。
正確做法
只要吞了異物,無論大小,都先去醫院讓醫生評估,這纔是最安全的選擇!
來源:極目新聞、大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