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俗稱“自閉症”
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
有些問題早在孩子一兩歲、
甚至幾個月大時就會表現出來
有不少家長面對孤獨症的預警信號
卻視而不見
往往會讓孩子錯過黃金干預期
被“貴人語遲”耽誤到6歲
接連錯過兩個黃金干預期
“很遺憾,很多孩子被確診時已經晚了。”近日,寧波大學附屬康寧醫院兒少心理科主任醫師程芳接診了6歲的女孩丁丁(化名)。
這次丁丁來就診,是學校老師強烈建議的,丁丁的父母形容:“必須去面對了。”早在丁丁1歲多時,家長就察覺了種種“不對勁”:喊她名字沒反應,不會說話,不依戀父母。家中老人堅持這只是“貴人語遲”的表現。
讀幼兒園後,丁丁的異樣更爲明顯:不和小朋友玩;不聽老師的指令;餐盤放在面前就用手抓着喫,不然就餓着……家長仍安慰自己“孩子只是內向”。
這次來就診,丁丁被明確診斷爲孤獨症,語言、認知、社交等功能都全面落後於同齡人。更遺憾的是,丁丁已經錯過了兩個黃金干預期:3歲前孤獨症干預、康復的第一黃金期,3-5歲第二個黃金期。
醫生表示,臨牀上,類似的情況有很多。
程芳說,親密照料者在嬰兒幾個月時就可以覺察出孤獨症的早期徵象。
比如,2-3個月時,關注點是微笑和目光對視。正常發育兒童被逗弄時就會微笑,母親哺乳時會注視母親,會觀察他人面部,而孤獨譜系障礙的兒童幾乎沒有或極少有微笑,不會以笑容應答,很少注視別人。
比如,4-6個月時,關注點是情感反應和名字應答。正常發育兒童6個月時叫名字有應答、會回頭,有人和他說話時會咿呀回應,而孤獨譜系障礙的兒童叫名字時無應答,好像沒聽到一樣。
遺憾的是,大多數孩子直到2歲左右語言功能明顯落後於同齡人才被家長察覺到異常。受“貴人語遲”等傳統觀念影響,往往要到3歲以後才得以確診,再開始干預。
0 1
不糾結診斷,先及時改善症狀
“確診孤獨症,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非常沉痛的事情。”該院兒少心理科張文武主任醫師說,幾乎每一個家長都希望推翻這一診斷,證明孩子沒有異樣。
近日,4歲的小豆被父母帶到該院,希望接受孤獨症的相關康復訓練。小豆的家長早在6個月時就發現女兒的異樣,喊名字時沒有反應,和家人沒有目光對視……
3歲時,在寧波確診後,父母帶着她到北京、上海等地求診,希望能推翻診斷。一年多後,才接受現實,回寧波接受康復訓練。父母后悔地說:“浪費了一年干預時間。”
張文武表示,完全理解爲人父母的心情。
他建議家長,在孩子發育過程中發現有異樣,首先,不要有僥倖心理或者陷於內耗,而應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 。具體來說,如果孩子一歲時仍無牙牙學語、無法用肢體語言表示需求,兩歲時無法發兩個字的音等,應高度警惕孤獨症的可能。
其次,不要糾結於一紙診斷,而是先着眼於症狀。
比如,孩子和同齡孩子比,存在語言發育障礙,那就先及時干預,改善這一症狀。在黃金期內干預,效果非常明顯。而且,孩子的發育環環相扣,如果前面一項落後了,後續的差距容易越來越大。
0 2
是心理問題嗎?
生活中,很多人關心,孤獨症是不是心理問題或是社交恐懼症。
對此,程芳予以否定。
她介紹,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核心症狀包括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範圍狹窄,以及重複刻板的行爲。
孤獨症治療尚無特效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恆的科學的康復治療和訓練。年齡越小,大腦的發育可塑性越強,及早發現並開始干預,對於孤獨症兒童的康復教育至關重要。
通常,孤獨症兒童在6歲之前接受干預效果最佳,5歲以前是干預的黃金期,3歲以前更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
寧波大學附屬康寧醫院的兒童康復科2018年起開展孤獨症兒童康復,圍繞社交、認知、語言、行爲問題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兒童溝通交流的主動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目前,有270多名孩子在該院接受康復訓練。通過訓練和家庭的支持,許多孤獨症兒童能夠獲得生活自理和自我照顧的能力。
0 3
後天養育不當導致?
常有人認爲,隔代撫養,父母在養育過程中不善於表達情感等後天養育不當因素會導致孩子患孤獨症。
張文武說,孩子確診後,很多父母會陷入自責或互相指責,認爲孩子生病是家庭養育過程中出了問題。事實並非如此。
程芳表示,現代醫學認爲,孤獨症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常與遺傳因素有關。遺傳相關性可以達到九成以上。
0 4
孤獨症孩子是天才?
有傳言,孤獨症孩子往往在繪畫、音樂等方面有天賦。
張文武說,這是認識誤區和對疾病的美化。孤獨症人羣中有某方面天賦的比例相當於鳳毛麟角。相反,患者常常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和言語溝通技能受損,同時伴有特定的行爲障礙和智能障礙。
他表示,正確認識疾病,多給孤獨症孩子及家庭關愛、理解,儘可能讓孩子得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纔是關鍵。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王穎
部分綜合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