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美國空軍兩種無人戰鬥機近日相繼完成首飛,美國媒體宣傳它們“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完成了從概念到試飛的轉變”,是“前所未有的開發速度”。根據五角大樓的規劃,未來將由無人戰鬥機與F-22、F-35和F-47等隱形有人戰鬥機協同作戰,希望“繼續維持空中優勢”。不過也有美國報告認爲,相關項目只能作爲輔助,而無法取代有人戰機。
兩年內完成“從全新設計到首飛”
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3日稱,美國安杜里爾公司的YFQ-44A無人戰鬥機原型機近日已完成首飛。它是美國空軍協同作戰飛機(CCA)項目第一階段(增量1)正在研發的兩款無人戰鬥機之一。另一款CCA是通用原子公司的YFQ-42A,已於今年8月完成首飛。根據美國空軍的設想,它們未來將演化爲能夠配合有人駕駛戰鬥機執行各種任務的無人僚機。

美國《空軍和太空軍》雜誌稱,在宣佈YFQ-44A首飛的新聞稿中,美國空軍並未透露它的具體飛行任務、飛行時長或最終目的地等細節。該新聞稿提到,“這標誌着CCA項目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目前已有兩款新型無人戰鬥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從概念到試飛的轉變。此次飛行測試拓展了該項目在飛行性能、自主行爲和任務系統集成方面的知識儲備。通過並行推進多個設計方案,美國空軍正在獲得更廣泛的見解,並不斷完善無人飛機在未來任務環境中與有人駕駛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平臺協同作戰的能力。”
安杜里爾公司在其新聞稿中強調,此次飛行是半自主的——這意味着“沒有操作員操控飛機”。報道稱,“YFQ-44A的設計初衷並非遙控飛行器,我們也絕不會以遙控方式操控它——從首飛至今,始終如此。我們所有的滑行和飛行測試都已並將繼續採用半自主模式。這是一個全新的空中力量時代:不再有操作員在幕後操控飛機。我們的飛機正以驚人的技術精度引領這一新範式:它能夠自主執行任務計劃,獨立於人爲指令管理飛行控制和油門調整,只需按下按鈕即可返航着陸,所有這一切都在操作員的密切關注下完成,但操作員並不直接參與其中。”
美國《防務新聞》稱,安杜里爾公司強調YFQ-44A的半自主首飛方案,與同樣參與CCA項目的通用原子公司有所不同。通用原子公司的YFQ-42A於8月27日首飛,由地面站操控。通用原子公司表示,他們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通過地面控制站進行飛行測試,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並儘快開始收集數據。
從基本性能上看,YFQ-44A長約6米,翼展約5米,最大起飛質量約2268公斤,最大續航能力約1300公里,無論是尺寸、掛載還是續航能力,都遠低於常規戰鬥機。但安杜里爾公司對其代表的未來空戰能力寄予厚望,該公司在聲明中表示,“它的任務不僅是飛行,CCA的設計目標是贏得高端空戰,這正是我們爲YFQ-44A開發的軟件的初衷。它能夠以作戰所需的速度處理海量數據,自主識別目標並指揮作戰,從而提升聯合作戰團隊的殺傷力、生存能力和作戰效能。這套軟件還能跟蹤和管理維護整機的健康狀況,簡化後勤保障流程,確保其始終處於可飛行狀態。簡而言之,YFQ-44A的自主性使其不僅是一架飛行器,更是一架隨時準備投入戰鬥的戰機。”
未來無人僚機可能還將進化
《防務新聞》稱,美國空軍計劃打造一支至少由1000架人工智能驅動的CCA無人戰鬥機組成的機隊,與F-22、F-35和第六代F-47等有人駕駛飛機協同作戰。由於飛行員和先進戰機的數量有限,美國空軍將CCA視爲一種高效的“力量倍增器”,並希望它們能夠執行包括打擊、偵察和電子戰在內的各種任務。
報道稱,美國空軍於2024年4月選定安杜里爾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負責生產CCA第一階段的兩種原型機,它們均於2025年5月開始進行地面測試。美國空軍具體會採購多少架尚不完全清楚。美國空軍官員此前曾表示,第一階段可能會訂購100-150架無人機,但究竟是採購YFQ-42A、YFQ-44A中的某一個,還是兩者混合採購,也還有待觀察。
“動力”網站“戰區”頻道透露,在完成初步的基本操控性能測試後,這兩款CCA預計將進入作戰測試階段,包括導彈發射測試。儘管美國空軍宣稱它們將用於配合傳統戰鬥機執行空戰任務,但有分析認爲,相比常規戰鬥機,已經亮相的這兩種無人機在性能上存在很大差距,其尺寸遠小於載人戰鬥機,隱形設計也很粗糙,內部彈艙、續航能力等其他核心指標也遠遠無法滿足空戰要求,因此它們可能並非美國空軍未來會大批量採購的型號,而只是探索半自主作戰無人僚機的技術驗證機。美國空軍官員此前透露,第一階段CCA無人機的價格將控制在F-35戰鬥機的1/4到1/3,即2050萬到2750萬美元之間。
報道提到,CCA的第二階段競標預計將於2026年啓動,除了安杜里爾公司和通用原子公司之外,其他美國製造商也將參與其中。“預計第二階段提交的設計方案將與第一階段的方案有顯著不同,其任務能力更豐富,成本也更高。”
據介紹,今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佈了一款名爲Vectis的新型CCA無人機,很可能會被納入CCA第二階段的競標計劃。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副總裁兼臭鼬工廠總經理桑切斯透露,Vectis 是一款生存能力強、殺傷力強、可重複使用的協同作戰飛機,“它體現了我們在有人駕駛戰鬥機、自主系統和無人系統方面的深厚底蘊”。臭鼬工廠發佈的Vectis無人機概念圖顯示,該機在技術先進性方面遠超YFQ-42A、YFQ-44A,它採用無尾翼設計,頂部設有進氣口,機頭呈鏟狀,並配備各種共形天線和傳感器,表明它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隱身性能。桑切斯表示,Vectis並不追求超音速能力,但它可以與F-22隱形戰鬥機協同作戰,具備自主發現和跟蹤空中威脅,然後根據人工指令從內部彈艙向目標發射空對空導彈的空戰能力。此外,Vectis具備多任務、靈活性高的優勢,能夠執行空對空、空對地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ISR)任務。

此外,美國《航空週刊》最近還披露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子公司“縮尺複合體”的一款新型無人機設計,它在設計上與Vectis有諸多相似之處。
無人機空戰面臨諸多挑戰
儘管美國空軍將具備空戰能力的無人僚機作爲未來爭奪制空權的主力之一,但並非所有人都對此看好。香港《亞洲時報》11月3日稱,無人僚機可能無法彌補當前美國空軍戰鬥機和飛行員數量不足的困境。報道稱,根據《防務新聞》11月1日披露的信息,美空軍現有規劃需要1558架戰鬥機,但實際只擁有1271架,缺口近300架。美國空軍官員表示,1000架CCA無人僚機可能會緩解有人駕駛戰鬥機的短缺。但2025年4月,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提交的報告顯示,當前美國空軍設計的CCA爲了控制成本,主要是針對快速打擊或持續偵察而進行特別優化,它們在這些特定任務之外的行動中表現較差。如果高強度出動CCA,美國空軍還會面對巨大的燃料和維護難題。“相關評估認爲,除非美國採購數量足夠多的CCA或投資研發更具生存能力的型號,否則在大規模衝突中,只要幾周時間就會損失500架CCA。因此美國空軍的CCA無人機部隊依然面臨數量和成本之間的艱難權衡。”
報道還提到,2025年6月哈佛大學貝爾弗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CCA的自主作戰能力仍不成熟,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大語言模型的進步是推動CCA發揮強大僚機能力的關鍵因素,這些能力包括增強態勢感知、對抗敵方以及機載決策能力。雖然美空軍的無人僚機在測試中取得了部分進展,但仍存在諸多挑戰,包括人類對無人自主系統的信任、機器幻覺和延遲等問題,以及向以無人機爲主導的軍事航空作戰環境過渡所涉及的倫理風險。因此該報告認爲,美空軍需要做的是繼續在有人駕駛戰鬥機方面持續投資,CCA只能作爲輔助而無法取代有人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