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郭媛丹】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宣佈,中俄兩國海軍將於8月位俄符拉迪沃斯託克附近海空域舉行“海上聯合-2025”聯合演習。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從官方公開的信息來看,今年“海上聯合”有三大亮點,其中演習主題“聯合應對西太安全威脅”是首次提出,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微信公衆號“人民海軍”同日發佈的消息顯示,此次演習以“聯合維護戰略通道安全”和“聯合應對西太安全威脅”爲主題,旨在進一步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提升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能力。
演習分兵力集結、聯合籌劃和聯合演習3個階段進行。聯合籌劃階段,中俄雙方將舉行兵力協同、戰術研究、圖上推演以及文體活動等。聯合演習階段,雙方將開展援潛救生、聯合反潛、防空反導、對海作戰等課目演練。
自2012年以來,中俄“海上聯合”系列演習成功舉辦10次,已經成爲中俄兩國海軍合作的重要平臺,全方位提升海上聯合行動水平。
從2012年開始,軍事專家張軍社對中俄“海上聯合”系列演習持續關注。張軍社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海上聯合-2025”演習有三大亮點。第一,今年聯合演習有兩大主題:聯合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安全和聯合應對西太安全威脅。“其中聯合應對西太安全威脅是‘海上聯合’系列演習中首次提出,也是該系列海上聯演進行十餘年來與時俱進的新變化。”
張曉剛在3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強調,這是中俄兩軍年度合作計劃內安排,不針對第三方,與當前國際和地區局勢無關。
第二,從演練課目看,此次與過去“海上聯合”系列演習基本相似,但突出了防空反導。“中俄兩國都面臨嚴重的導彈威脅,進行防空反導演練有助於提高兩軍防空反導能力、維護各自國家和地區安全。”張軍社表示。
此前,美軍將“堤豐”中導系統的發射系統運抵菲律賓參加聯合軍演,並長期部署。這是冷戰結束以來,美方首次在亞太地區部署中導,也是美方2019年退出《中導條約》後首次部署此類武器。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曾批駁說,美菲做法將整個地區置於美炮火之下,將巨大戰爭風險帶入域內,嚴重衝擊地區安全格局,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中方對此高度警惕、堅決反對。
張軍社認爲,中俄作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際,兩國將共同反對軍國主義死灰復燃,維護二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反對破壞該秩序的思潮與威脅。
“第三,中俄‘海上聯合’演習連續舉辦十餘年,每年都有新突破、新特點,這毫無疑問凸顯了中俄兩國兩軍之間高度的戰略互信,同時又顯示出兩國海軍務實合作大幅提升,更有利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據張軍社介紹,今年演習課目中,聯合防空反導涉及雷達對空中來襲目標如飛機、導彈、無人機等的偵察,這需要中俄向彼此開放雷達數據及性能。“雷達、聲吶等信息爲機密的戰術數據,沒有高度互信是無法做到共享的。”
張曉剛表示,聯演結束後,雙方部分參演兵力將赴太平洋相關海域組織第6次海上聯合巡航。2021年10月,中俄“海上聯合-2021”演習後,中俄兩國海軍位西太平洋相關海域組織實施首次海上聯合巡航。此後在2022年9月、2023年7月,中俄兩國海軍均組織了一次海上聯合巡航。2024年7月,中俄海軍在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相關海域開展第4次海上聯合巡航。2024年10月,在“北部·聯合-2024”演習後,中俄海軍艦艇編隊赴太平洋相關海域組織雙方第5次海上聯合巡航,這也是一年內中俄首次舉行兩次海上聯合巡航。
張軍社認爲,中俄海上巡航常態化既展示了兩國海軍實力,也表明兩國海軍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堅定決心,有助於遏制潛在的安全威脅,爲地區和平與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根據“人民海軍”發佈的消息,此次中方參演兵力分別來自東部、北部戰區海軍,包括導彈驅逐艦紹興艦、烏魯木齊艦,綜合補給艦千島湖艦,綜合救援船西湖船,以及固定翼飛機、艦載直升機及海軍陸戰隊員等。俄方派出“特里布茨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響亮”號輕型護衛艦、“別洛烏索夫”號救生船,以及固定翼飛機、艦載直升機及海軍陸戰隊員等參演。
對於中方參演兵力,日本防衛省24日就進行了“貼身式”跟蹤監視,稱中國海軍艦艇經對馬海峽向東北方向航行,駛向日本海。每年中俄海上聯演都能吸引日本防衛省的密切關注。張軍社表示,中俄“海上聯合”系列演習已經實現了常態化,旨在增強雙方戰略互信和各自海軍的作戰能力。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無論是演習主題還是課目設置均不針對第三方,聯演和巡航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外界無須過度解讀。”張軍社說。